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对课程改革论争重点问题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8-03-14 14:52

  本文选题:课程改革 切入点:论争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的课程论争主要围绕"新课改是否轻视知识",是否应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新课改"是否脱离中国国情"等重点问题展开。这表明教育理论界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发展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笔者从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对课程改革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政府、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就如何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建议。
[Abstract]:The current curriculum debate mainly revolves around such key issues as "wheth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despises knowledge", whether it should "transition from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wheth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divorced from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ducational theorists are aiming at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curriculum reform systematically from three aspects, from the angle of government,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al workers, and combines the re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curriculum reform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angle of government,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al workers.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are provided.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学;;论“从惑到识”数学教学原理的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07年04期

2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6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7 黄文仁;刘英杰;;学校体育改革应注意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陈世联;;儿童社会化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刘春花;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喻运斌;刘耀明;;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长伟;好人与好公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的生存论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阳;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姜海兰;论人本化学生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曾水兵;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翟楠;隐藏在“标语”背后的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邦伟;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鲁宁;美德教育缺失与重建的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永恒;现代性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苏州大学;2005年

9 徐莹晖;论现代学校的精神气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晓华;规训与自由[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樊改霞;国家课改实验区课程评价在农村学校的调查研究[J];甘肃农业;2003年02期

3 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策三;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栋栋;;“请客式”的课改必须改[J];江苏教育;2011年Z3期

2 李振村;;课程改革的“减法”与“加法”[J];基础教育;2006年05期

3 邹礼跃;;刍议课程改革与政治[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4 曹爱琴;;谈校长领导作用促进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王蕾;;浅析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消极情绪[J];南方论刊;2011年07期

6 王黎;;利用多媒体激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7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伦理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8期

8 ;育才中学 综合课程改革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J];上海教育;2011年Z2期

9 陈公泉;;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策略[J];甘肃科技;2011年14期

10 李茂森;;论课程改革中信任的本体意义及其文化培育[J];教育导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云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仲剑峰;;试论常熟地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任瑞明;;关注学生“责任意识”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5 宁虹;;从跑道到跑的过程——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教师专业化[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立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校本课程改革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苏泽芳;;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育手段探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9 阳素娥;;创新型实验教师从这里起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深化教育改革 建设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 侯清s±钗,

本文编号:1611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11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b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