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释学哲学的关于“理解”的教育主张与思考
本文选题:解释学哲学 切入点:理解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7期
【摘要】:解释学哲学学派林立,有关"理解"的认识观点纷呈、百家争鸣。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尔、贝蒂、赫希等关于"理解"有各自的思想认识。受哲学中有关理解认识的影响,教育界提出了理解中的意义是生成的、非移植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主体理解方式、程度是多样性的,理解是带有个人建构性等主张的。关注哲学思想发展动态,应用哲学思想对教育问题做哲学思考,是提升教育学术性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沿着治学之道前进,应注意做到"教育"与"哲学"的融合,而且基于哲学高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教育中的"理解"问题,并不是直接给教育实践提供理解的技艺,而是提供指引教育实践前行的教育理念。
[Abstract]:Hermeneutics philosophy school of thought, about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on viewpoint is various,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Schlermach, Dilthey, Heidegger, Gadamer, Recol, Betty and Hirsch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on understanding.Influenced by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in philosophy,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put forward that the meaning of understanding is generated, non-transplanted, understanding is not completed in one time, the way and degree of subject understanding is diverse, and the understanding is characterized by individual constructiveness and so on.I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character of educa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thought and to mak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education problem. However,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usion of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by advancing along the way of academic study.On the basis of philosophy, the study of "understanding" in education at the macro level is not a skill to provide understanding directly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but an educational idea to guide education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志军;走向理解的教学评价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2 熊川武;论理解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2期
3 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姜勇,郑三元;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5 杨明全;论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2期
6 李鲁宁;西方解释学的变迁及其对个体解读的意义[J];文史哲;1996年03期
7 杨丽霞,陈永明,崔耀,周治金;理解能力不同的个体抑制干扰信息的效率[J];心理学报;2002年02期
8 章凯;;成就目标与科学文本理解中的兴趣效应[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新;;回归实践: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自我意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查有梁;;三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李德龙;新时期初中阶段教育创新趋向[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王宏明;刘义;李长军;;高师物理探究式学习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李金辉;以学科定位视角审视科学哲学的新走向[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6 肖俊华;尹高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唐田,刘恩山;对中、美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目标及内容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8 刘儒德,倪男奇;论学生的科学本质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9 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10 孙宏安;中美《科学课程(教育)标准》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光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玲玲;吴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陶艺的民族性[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米佳琳;刘继和;;科学素养教育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发展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磊;黄鸣春;刘恩山;;美国《科学教育的框架(k-12):实践、交叉概念、以及核心观念》述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李新发;段戴平;;美国科学教师标准及其对我国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宁本涛;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探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K莉;;幼儿科技探索活动生活化的研究[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9 李秀菊;;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研究综述[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吉鑫敏;;基础化学教育与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燕;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保障[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逸庶;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冠章;利用科学史传达科学本质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亚名;学习兴趣对高一学生地理成绩的影响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姝婷;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霞;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周小英;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红兰;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8 庞玉忠;探究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9 许成来;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习环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齐东平;探究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潘德荣;基于“此在”的诠释学[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包彩娟;美国的科学教育危机[J];外国教育动态;1982年05期
3 刘志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论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4 王金福,汪丽;争论的解释学意义[J];唯实;1999年11期
5 杨丽霞,陈永明,崔耀;汉语综合理解能力的测试及其初步分析[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6 杨丽霞,陈永明,周治金;不同理解能力的个体在词汇加工中的抑制机制[J];心理学报;2001年04期
7 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骑;;论跨文化教育的移情[J];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2 张志巧;;理解与对话——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3 李家波;;翻译的主体间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石开斌;;基于解释学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前沿;2009年03期
5 聂荣鑫;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新途径[J];学科教育;2003年06期
6 王正明;道德教育中的对话与独语[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刘亚妹;从主体间性看后现代课程中的对话理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03期
8 贺来;;中、西、马哲学的融合与民族“哲学自我”的重构[J];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9 周建成;冯汝汉;;移情于山 寄逸于景——全德《点绛唇》词赏读[J];语文月刊;1997年12期
10 廖策权;亲社会行为的移情动机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广;;知识论的理解问题[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范济秋;;谈谈租船合同中航速和耗油量条款的理解问题[A];2003海上航行安全管理与教育论文集[C];2003年
3 曹强;;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点滴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迟毓凯;管延华;徐光兴;;道德特质启动对潜在助人者情绪和行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朱燕红;;抓住四要素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对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陆慧菁;;幼儿自传体记忆与词汇定义的性别差异[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刘潇肖;寇_g;;移情对大学生关于同性恋内隐、外显态度的影响[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片成男;;关于万科“捐款门"事件的对话[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彭秀芳;;中国大学生的移情结构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文飞;“没有负担的对话比争论好”[N];光明日报;2002年
2 夏业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聆听大师的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记者 周效政;巴基斯坦重申愿与印度恢复对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吴嘉;建筑要与文化亲情对话[N];中华建筑报;2002年
5 记者 王聪 袁正雄;宁夏银企对话谋“双赢”[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6 记者 陈树章 崔星梅;国际国内专家对话“可持续发展”[N];发展导报;2001年
7 吴晶;高层对话全面提升中美关系[N];中国经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贺炬;强者与弱者的对话[N];中国体育报;2000年
9 杨文;与强者的对话[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熊伊眉;俄美从能源对话到合作路漫长[N];中国石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2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3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廖雪伶;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D];四川大学;2005年
8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林作帅;论上海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张力与对话(1843-191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燕妮;理解的距离[D];贵州大学;2007年
2 洪琼;中西“游”和“游戏说”之比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3 鞠芳;《红楼梦》间接言语行为探微[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春晖;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莉;视域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湘潭大学;2007年
7 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靖;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沈素玲;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和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敏;审判程序中的法律解释与对话[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6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0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