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体制形成的认知逻辑基
本文选题:中国教育近代化 + 科学教育体制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摘要】: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既有研究往往注重西方文化和教育体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之外部影响,而对中国教育自身的演变过程关注不够。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为研究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自身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以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及1866—1867年关于添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论为例,重新分析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体制形成的内部关系,可以发现西方科学教育模式的可学习性、中国有学习西方教育模式的强烈功利性动机以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自身分裂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教育模式的三个必要条件,而这也正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体制形成的认知逻辑基础。
[Abstract]: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often focus on the external influence of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educational system on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ut not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tself.The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of psycholog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Ta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eijing Shi and the Literary Museum and the argument about the addition of the Astronomical and Computational Institute in 1866-1867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re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king teacher and the Literary Museum and the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learnability of the western science education model can be found.The strong utilitarian motivation of learning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model in China and the self-divis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are the thre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modern China to study the western scientific education model.This is the cognitive logic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Z04JY02)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华;论京师同文馆的高等教育性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丽明;试论外语课堂评估手段的现状及可选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6 李海红;;试析李提摩太的基督教思想——以其在《万国公报》上的言论为例[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7 滕瀚,唐智松;网络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何更生;迁移机制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叶德明;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教育思想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丽霞;;从文化还原到“理学”形成——以朱熹《诗经解》为例[A];儒学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西平;;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简述——兼论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卢福波;;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张朋园;;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郑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绅之间的认知与交往[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俞祖华;赵慧峰;;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喻平;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s,
本文编号:1751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5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