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前培养与现实需要的对接研究
本文选题:教师教育 + 职前培养 ; 参考:《教育探索》2007年10期
【摘要】: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但是肩负教师职前培养使命的院校对此却反应冷淡,依旧按照原有的培养目标、体制和方法培养学生,导致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要实现两者的对接,就必须首先找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要从正确处理高师院校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转变高师教育观念、矫正培养目标、创造高师教师感知新课改的良好氛围、建立教师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体系等方面加以解决。
[Abstract]:At present, a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our country, bu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pre-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s are indifferent to this and still train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training objectives, systems and methods.It leads to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eachers' pre-employment tra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basic educat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of the two, we must first find ou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n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mal and academic nature of normal universities, chang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normal colleges, correct the training goals,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eachers to perceiv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should set up a cooperative system of multiple subjects in teacher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准阴师范学院教育系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06SJB880007)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宗福;新课改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小新;安金玲;;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中的教学观念冲突及其消解[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乔丽苹;[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霞;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明俊;基于新课改理念的教师教育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正栋;;近20年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研究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3期
2 魏荣荣;王康;;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教育的探析[J];现代交际;2011年06期
3 吴丽君;关彦琦;;案例教学在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年21期
4 李俊;;教师教育专业化对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诉求[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区域推进课程改革 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探索县域教育均衡内涵发展之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0期
6 ;《当代教师教育》征稿函[J];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02期
7 朱益明;;基于硕士层次教育的小学教师培养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赖俊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培养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02期
10 夏玉钦;李千路;;开发利用家教实践 创新高师教育实习[J];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红艳;吴安春;;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夏俊;;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历史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陈时见;;教师教育的源起与流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开创我市教师教育工作的新局面[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5 龚志武;;教师教育空间模式的转型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6 吕春菊;薛瑞香;;爱的真诚中[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郑国庆;;教师教育,地方师范院校面临全新的挑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8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9 姚建国;;立足国情 放眼未来 尽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教育制度[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曾晓东;;不同市场形态下开放教师教育的不同反应[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辉邋本报记者 刘昆;坚持教师教育本色[N];光明日报;2007年
2 符德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要求[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徐莉;教师教育走出盲区[N];光明日报;2003年
4 河北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组河北师大 徐莉;走出“小师范”的圈子,,走“大教师教育”道路[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杨伟广;教师教育创新关键在于制度创新[N];中国教师报;2004年
6 记者 沈祖芸 杨桂青;全球尚缺1500万至3500万合格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徐辉 季诚钧;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8 哈尔滨师范大学 杜海军 校园记者 张倩倩;彰显教师教育优势 引领基础教育发展[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9 ;教师教育:“十五”蓝图绘就[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曹占武 陈强;万紫千红春满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6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丽;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2 殷晓峰;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蒋丽丽;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师职前学校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魏艳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志英;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国栋;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初探[D];扬州大学;2006年
7 周慧芳;中美科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昕;中日教师入职教育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贞;美国教师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欣研;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3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7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