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德育的合理选择

发布时间:2018-07-10 04:47

  本文选题:生活世界 + 学校德育 ; 参考:《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02期


【摘要】:学校德育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德育在运行中遗忘了生活着的学生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本文认为,对生活的重新理解与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指导思想,采取回归生活的实践策略,是学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Abstract]:The low effec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a non - contention fact .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s is tha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has forgotten the students of life and the students ' real life in operation . In this paper ,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 -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life ,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 - 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guiding ideology , and the practice strategy of returning life ar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moral education to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
【作者单位】: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G7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树贵;;道德生活界说[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2 何瑞鑫;直面大众生活:开放大学的德育走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樊浩;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及其资源性难题[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4 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燕红;;试论孝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J];中国德育;2006年02期

2 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张忠华;;论家庭结构的嬗变:我国道德教育低效根源之一[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4 于福存,张忠华;论传统家庭模式演变对道德教育的冲击与影响——我国道德教育低效根源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4期

5 岳伟,生青德;关于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反思——基于生活的视角[J];兰州学刊;2004年01期

6 丁晓东;走向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探寻道德教育的突破口[J];教育探索;2005年05期

7 李红;黄海平;;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代意义的理性审视[J];学术论坛;2007年02期

8 王帅;;知识教育:现象学教育学的检视[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俊;道德学习:从知识到生活的革命[D];苏州大学;2002年

2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慧敏;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3年

4 刘洋;德育生活化—新世纪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晔;初中生道德学习的特点及德育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荆;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回花;1980年来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雁;论中学生活性道德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韩丽妲;人本化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瑞颖;论教育与人生境界[D];河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唐永泽;从生活实践中探寻道德的本质[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于树贵;伦理是一种智慧[J];哲学动态;2001年05期

3 劳逊;世界德育演进视野里的中国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炳仁;;德育要从基础抓起[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郑锹;一颗追求真谛的心——读张洁的散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3 刘国正;;“米”在哪里?——作文杂谈[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4 范明生;;现象学简介(续)[J];教学与研究;1981年01期

5 ;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1981年01期

6 朱仲南;张磨生;;对道德品质教育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教育学刊;1981年04期

7 何辛;;论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J];学术研究;1981年05期

8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年03期

9 ;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三热爱”教育[J];天津教育;1982年06期

10 本·阿格;郑坚;;现象学马克思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李寿全;;试析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八个“性”[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5 吴建东;;略论德育是新世纪人才的道德基石[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6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7 雷红霞;;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勤;邱建华;;人·生命·生活·生成——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9 吴国盛;;自然概念的重建[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10 李楠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践哲学的人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蓝地;秦文君——又出新书[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教育不能失去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赵世超 刘惊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高耀彬;素质教育德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陈宝凤 李楠明 初忠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N];黑龙江日报;2000年

6 记者 毕全忠;天津推进学校德育创新[N];人民日报;2000年

7 陈卫平;关注生活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0年

8 俞吾金;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0年

9 记者 陈纪;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N];文汇报;2000年

10 吴晓明 陈学明 吴新文;我国哲学发展的现状与前景[N];文汇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李文祥;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率困境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坚;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小琴;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彭波;关于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李道申;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生与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金洙成;儒家思想对中韩学校德育的价值及启示[D];延边大学;2001年

8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林加挺;德育课程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12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112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7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