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Abstract]:First, the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The 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gnored. Under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no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human being that is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b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小燕;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理论学刊;2004年08期
2 李贵;高校德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J];学术探索;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威孚;朱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综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董立刚;;论当代高校德育的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苟小军;论高校体育社团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李庆恒;;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J];理论界;2007年06期
5 王小燕;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理论学刊;2004年08期
6 唐炜;;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建构的核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单忠献;;试论科学德育观[J];前沿;2006年06期
8 王爱民;试论21世纪“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体系[J];社会科学家;2004年06期
9 王秉泽;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机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8期
10 徐晓娟;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J];台声.新视角;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玮;中国高校形象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颜隆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志航;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郑州大学;2005年
4 王青梅;以人为本新理念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伍屏芝;回归后香港中小学的国民教育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咏樨;以人为本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宗晓健;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诚信教育的理性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庆存;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燕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静梅;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运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次林;自我扩展的德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3期
2 侯玉基;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3 李贵;高校德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J];学术探索;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华;;以人为本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塔型模式探微[J];消费导刊;2008年14期
2 陈红军;;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职业时空;2009年01期
3 陈洁营;;论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7年15期
4 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03期
5 郭明霞;张江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文教资料;2009年13期
6 汤修元;;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因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12期
7 王忠桥;张国启;;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Z2期
8 李素云;;论有效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学之友(B版);2007年02期
9 王泽锋;;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价值[J];理论研究;2007年03期
10 段冬林;周宏相;李欢;;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尉德芳;孟祥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A];’2004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刘明钧;;浅谈科学发展观与学校管理[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徐庆珂;邹欣庆;;自由视角下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曹芳智;;以人为本 彰显特色 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的发展》课题研究总结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陕西卷)[C];2010年
7 车明全;罗兴江;;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弘扬职业精神 构筑教育诚信——县域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探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万利平;;以人为本,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运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小平;;大成教育战略与中国未来[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赵枚华;;用“三化”教育理念创办品牌学校[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云霞 黄标;市教师奖励基金会获殊荣[N];岳阳晚报;2010年
2 雷献威 作者系崇阳第一中学校长;以人为本教育与教育中的以人为本[N];咸宁日报;2005年
3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朱小蔓;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临泽县教育体育局 刘三虎;坚持以人为本 办人民满意教育[N];张掖日报;2008年
5 犍为县教育局 廖玉明;以人为本 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N];乐山日报;2009年
6 李伦娥;以人为本推动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记者 马效军;今年我省教育发展突出以人为本[N];甘肃日报;2007年
8 王和平;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N];承德日报;2006年
9 记者 刘复培;以人为本均衡发展 争创省会一流教育[N];福州日报;2009年
10 龙先球 王秀达;“二抓一举”出亮点[N];北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圣福;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溅华;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凌凌;教育政策的人文性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素娥;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磊;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戴晓苇;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文化的折射与剖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唐云水;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周四平;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10 戴晓琳;关于吉林省建设教育省若干问题探讨[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38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3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