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学派勃兴与学科崛起 ——李比希学派的变迁及其对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1-04-20 17:30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新的国际化学中心。德国化学学术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从19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实现了从寂寂无闻到跻身世界一流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不但使吉森大学成为当时公认的“化学圣地”,而且还极大改变了德国大学落后陈旧的化学教育模式,开辟了基于实验室的全新的大学化学发展模式。借助这一模式,吉森大学向德国乃至欧美各国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为德国化学工业在19世纪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石和人才准备。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成为近代大学史特别是大学学科发展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案例。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与李比希学派的兴盛密不可分。李比希学派是近代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依托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创建的一个著名科学学派。李比希学派从形成到兴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24年李比希到吉森大学任教,到1829年李比希及其团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有机化学领域,是学派的初步构建阶段,这一时期李比希通过创办化学实验室、修订化学教学大纲等举措,奠定了学派发展的基石;1829年到1839年是学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李比希带领团...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比希学派的创立背景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李比希学派创立的背景
        一、19世纪初德国大学化学的落后境况
        二、学派创始人李比希早年的学习经历
    第二节 李比希学派的创建及勃兴历程
        一、实验室的创办与学派的初步构建(1824—1829 年)
        二、有机化学领域的开辟与学派的声名鹊起(1829—1839 年)
        三、应用化学领域的探索与学派的全面繁荣(1839—1852 年)
第二章 李比希学派对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快速崛起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促使吉森大学成为化学研究的先行者
        一、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二、开发新的研究方法
        三、确立新的研究取向
    第二节 促使吉森大学成为化学教育的领跑者
        一、开创实验室育人模式
        二、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节 促使吉森大学成为化学学术交流的中心
        一、杂志平台交流
        二、人员往来交流
第三章 李比希学派历史贡献的原因探析及其现实启示
    第一节 李比希学派历史贡献的原因探析
        一、优秀的学派领袖的引领作用
        二、学派内部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三、高度内聚性的学术团队
        四、扎实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第二节 李比希学派对我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启示
        一、重视学术核心人物的培育及其作用的发挥
        二、积极探索特色化的学术生长点
        三、组建具有内聚性特征的学术团队
        四、提倡学术自由和人才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国逻辑——基于C9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J]. 周光礼.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02)
[2]成就完整的大学——习明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J]. 贺国庆,何振海.  教育研究. 2019(02)
[3]西方大学史上的“学派”现象:变迁、特征与现实观照[J]. 何振海,贺国庆.  教育研究. 2017(08)
[4]“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 周光礼.  教育研究. 2016(05)
[5]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周光礼,武建鑫.  中国高教研究. 2016(01)
[6]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 周光礼,马海泉.  教育研究. 2013(08)
[7]科教融合与大学现代化——西方大学科研体制化的同质性和差异性[J]. 周光礼,马海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01)
[8]近代化学教育的圣地——德国吉森实验室[J]. 熊言林,周倩.  化学教育. 2012(03)
[9]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J]. 盛根玉.  化学教学. 2011(06)
[10]杰出人才成就轨迹(七) 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J]. 安宏林.  人才开发. 2008(07)

硕士论文
[1]李比希在德国化学及工业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研究[D]. 温斯琪.东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50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150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