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知止”的教化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6 19:46
《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而如何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其出发点便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从“知止”到“能得”,其要全在“知止”,若能“知止”,则自然“能得”。《大学》之道,修己安人、进德修业而已,而德如何能愈进愈盛,业如何能愈成愈大,人何以能够进进不已,关键在“知止”二字。对于“知止”,朱熹将其解为“止于事物至善之理”,王阳明解为“止于天德良知”,陈确将“知止”视为佛教的顿悟,伍庸伯认为“知止”就是“明明德”,而李景林对“知止”的解释为“回到你自己”。本文在前人对“知止”诠释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并提出了新的的观点。“知”是体验之知,是知行合一的知,是伴随着个体自然情感的真实无妄的知。“止”是行为之止,是行的起点也是行的终点,是终始合一之止。行是为了更好地止,止是为了更好的行,行与止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行止的关键在于能够适时而止、适时而进,并能止其所止。“止”还是情感之止,亲亲之情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不管走到哪我们的心仍旧依止在那里、不管走多远都会为之奋斗。亲亲之情是意义的生成之根,...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知止”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大学》“知止”诠释的代表性观点述评
一、“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以郑玄、孔颖达、朱熹为例
(一)“止于至善之行”
(二)“知事物各有其理”
二、“知止”即知“至善在吾心”——以王阳明为例
三、“知止”即“空知其止”——以陈确为例
(一)关于“知止”的解释
(二)《大学》工夫只在“知止”
四、“知止”即知“明明德”——以伍庸伯为例
五、“知止”即“回到你自己”——以李景林为例
第二章 《大学》“知止”的哲学内涵及其理解
一、关于“知”与“止”的基本理解
(一)“知”的哲理内涵
(二)“止”的哲理内涵
二、《大学》“知止”的学理内涵
第三章 “知止”与《大学》全篇的逻辑关联及其意义
一、“知止”与“止于至善”
二、“知止”与“格物致知”
三、“知止”与“诚意正心”
四、“知止”与“修齐治平”
第四章 《大学》“知止”的精神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一、现代教育的问题反思
二、《大学》“知止”的现代教育意义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化——儒学的精神特质[J]. 李景林,云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7(05)
[2]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J]. 于述胜,周卫勇. 教育学报. 2017(03)
[3]“生生”:天地之德,人生之的——先秦儒、道思想中的意义世界通诠[J]. 于述胜. 教育学报. 2015(06)
[4]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与人之为人[J]. 蔡祥元. 文史哲. 2015(04)
[5]“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J]. 于述胜. 教育学报. 2014(05)
[6]“意义一感通”之学以情意为本——以《礼记·大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J]. 于述胜.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03)
[7]哲学解释学中的教化因素[J]. 张玉美. 学术交流. 2014(07)
[8]论大学之道与大学精神[J]. 王洪才. 大学(学术版). 2013(10)
[9]善是什么[J]. 傅佩荣. 当代贵州. 2013(24)
[10]儒者之“学”:修身与学艺——以《四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J]. 于述胜,包丹丹. 教育学报. 2013(03)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研究[D]. 薛晓萍.河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论郑玄、孔颖达、朱子、阳明对《大学》之诠释[D]. 刘登鼎.湘潭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87645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知止”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大学》“知止”诠释的代表性观点述评
一、“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以郑玄、孔颖达、朱熹为例
(一)“止于至善之行”
(二)“知事物各有其理”
二、“知止”即知“至善在吾心”——以王阳明为例
三、“知止”即“空知其止”——以陈确为例
(一)关于“知止”的解释
(二)《大学》工夫只在“知止”
四、“知止”即知“明明德”——以伍庸伯为例
五、“知止”即“回到你自己”——以李景林为例
第二章 《大学》“知止”的哲学内涵及其理解
一、关于“知”与“止”的基本理解
(一)“知”的哲理内涵
(二)“止”的哲理内涵
二、《大学》“知止”的学理内涵
第三章 “知止”与《大学》全篇的逻辑关联及其意义
一、“知止”与“止于至善”
二、“知止”与“格物致知”
三、“知止”与“诚意正心”
四、“知止”与“修齐治平”
第四章 《大学》“知止”的精神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一、现代教育的问题反思
二、《大学》“知止”的现代教育意义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化——儒学的精神特质[J]. 李景林,云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7(05)
[2]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J]. 于述胜,周卫勇. 教育学报. 2017(03)
[3]“生生”:天地之德,人生之的——先秦儒、道思想中的意义世界通诠[J]. 于述胜. 教育学报. 2015(06)
[4]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与人之为人[J]. 蔡祥元. 文史哲. 2015(04)
[5]“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J]. 于述胜. 教育学报. 2014(05)
[6]“意义一感通”之学以情意为本——以《礼记·大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J]. 于述胜.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03)
[7]哲学解释学中的教化因素[J]. 张玉美. 学术交流. 2014(07)
[8]论大学之道与大学精神[J]. 王洪才. 大学(学术版). 2013(10)
[9]善是什么[J]. 傅佩荣. 当代贵州. 2013(24)
[10]儒者之“学”:修身与学艺——以《四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J]. 于述胜,包丹丹. 教育学报. 2013(03)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研究[D]. 薛晓萍.河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论郑玄、孔颖达、朱子、阳明对《大学》之诠释[D]. 刘登鼎.湘潭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87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287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