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12-15 19:17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引起了广大学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当今教育仍然更多的注重对学生学业的教育,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繁忙的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很少有学生考虑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意义感指的是一个个体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以及能够意识到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近年来随着人们心理意识的崛起,有关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日益见长。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和父母所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但对于其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634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意义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被试进行施测。系统地考察了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的特点,分析了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旨在了解当今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路径,丰富生命意义感的理论,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方向,以促进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高。...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介效应检验流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的关系: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J]. 陈浩彬,刘洁.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5)
[2]中学生应对方式特征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J]. 孙经,李凤娟,何健,杨汴生,王旭.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02)
[3]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聂晗颖,甘怡群.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5)
[4]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自我和谐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 魏艺铭,白艳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5]不同家庭结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徐慧,袁新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24)
[6]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 施杰,王建女,石银燕,朱春燕. 中华全科医学. 2016(12)
[7]基于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析[J]. 刘小寒,刘梅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9)
[8]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李晓燕,张兴利,施建农.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1)
[9]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罗云,陈爱红,王振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1)
[10]大学生大五人格、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 周芳洁,范宁,王运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12)
硕士论文
[1]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 陈芳芳.河南大学 2018
[2]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 张佳琦.重庆工商大学 2018
[3]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葛雪伊.浙江工业大学 2017
[4]高中生应对方式、感恩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 刘紫君.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5]高中生学业情绪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孙淑婕.天津师范大学 2017
[6]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相关研究[D]. 杨雨萌.天津师范大学 2017
[7]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D]. 程琨.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诸晓.南京师范大学 2012
[9]中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问卷的修订及区域性高中生常模的建立[D]. 张蓓.沈阳师范大学 2011
[10]天津市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梁瑞华.天津医科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36998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介效应检验流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的关系: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J]. 陈浩彬,刘洁.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5)
[2]中学生应对方式特征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J]. 孙经,李凤娟,何健,杨汴生,王旭.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02)
[3]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聂晗颖,甘怡群.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5)
[4]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自我和谐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 魏艺铭,白艳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5]不同家庭结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徐慧,袁新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24)
[6]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 施杰,王建女,石银燕,朱春燕. 中华全科医学. 2016(12)
[7]基于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析[J]. 刘小寒,刘梅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9)
[8]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李晓燕,张兴利,施建农.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1)
[9]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罗云,陈爱红,王振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1)
[10]大学生大五人格、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 周芳洁,范宁,王运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12)
硕士论文
[1]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 陈芳芳.河南大学 2018
[2]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 张佳琦.重庆工商大学 2018
[3]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葛雪伊.浙江工业大学 2017
[4]高中生应对方式、感恩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 刘紫君.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5]高中生学业情绪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孙淑婕.天津师范大学 2017
[6]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相关研究[D]. 杨雨萌.天津师范大学 2017
[7]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D]. 程琨.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诸晓.南京师范大学 2012
[9]中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问卷的修订及区域性高中生常模的建立[D]. 张蓓.沈阳师范大学 2011
[10]天津市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梁瑞华.天津医科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36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53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