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引发教育场域的变革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引发教育场域的变革
【摘要】: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全新知识观的彰显必然会带来教育场域的思维转换。探讨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对知识观转型的影响,教育场域知识的获得转向关注学生的生存发展,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生命体验的视域融合,教育场域的多元性、非确定性和异质多样,从而解读后现代知识转型对教育场域变革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知识观 教育 变革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入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转变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服务性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玉梅;靳玉乐;;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盛峰;;“训导-自主”——安徽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观层面主导教学模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艾克柔;开发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办学理念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3 杨真珍;王丽娟;;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及其构建途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4 裴跃进;案例研究——校本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J];成人教育;2005年06期
5 江声皖,方勉红;试论电大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最佳切入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2期
6 李红莉;;“项目驱动”在《办公自动化》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7期
7 李宝富;试论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何秉群;杨志彩;赵雅琨;;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徐金海;对建构主义观照下学生评价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彩琴;青年期统合危机与大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文斌;;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赵子建;ISO9000在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如安;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大学学院制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海;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董海燕;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的国际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王t;当代国际主流高等教育思想若干趋势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秋媛;高中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方姝秋;在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雅玲;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教师团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海华;高中物理探究型网络课件的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白然;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高宏;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技能及其培养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李晓波;中学历史教学创建自我教育档案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妍;;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及对比较教育学的影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03期
2 马志颖;;教学本真价值的当代回归——基于知识观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3 陈理宣;林海亮;;中西知识观的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1年04期
4 张聪;;毛泽东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管窥[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5 吕丽艳;;教育学学科知识地位的回归——也谈教育学的立场或地位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6 王梅菊;赖文;;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吴小叶;;对话教学:知识生成的“家园”[J];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崔岐恩;张晓霞;张夏青;;新知识观视阈中的求知与求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5期
9 涂诗万;扈中平;;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杜威教学思想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10 周健敏;;从“占有”走向“生成”——论课堂生活的品质转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赵美森;韩秀艳;;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影响[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和震;;简论杜威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华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方晓东;;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活动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论的挑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吴庆麟;;顾后瞻前话未来:百年变革的教育心理学给我们提供哪些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吴全华;;论康德的教育现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黄梅;李远蓉;;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与教学策略[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张雄;;专家学者型教师与一般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特征差异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蔡剑兴;;试析斯宾塞的科学知识价值观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伟;现代社会不重视理性教育,是不可想象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N];人民日报;2005年
4 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皮连生;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教学的金钥匙[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靳玉乐 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吴江市教育局 沈正元;校长,应该成为首席学习官[N];江苏教育报;2010年
8 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王英姿;有些想法,一吐为快[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郑豪杰;课程的品质本该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5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兆t,
本文编号:814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1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