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生德育的合理性论证
本文关键词:师生共生德育的合理性论证
【摘要】:“共生德育”是人品德发展的自身规律性使然,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影响而消极地发生变化,而是在积极地与主客体的活动交往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且只有在认识和实践中尊重人的主体性,人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人才会有自由幸福的生活,否则人就只能成为工具的人,也就无所谓幸福了。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师生 共生德育 合理性
【基金】: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研究”(ZD-01007)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一、“共生”与“师生共生德育”的涵义共生理论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生物学中。冯德培等主编的《简明生物学词典》中指出:共生(Symbiosis)是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都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1〕。20世纪五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丽君;韩忠治;袁艳平;;身心和谐:大学生立身之本[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年01期
2 李兵帅;;学校德育的困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王怀领;;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罗丽娜;;网络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薛云;;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对策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郝文武;;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兼论当代中国德育哲学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郝文武;;自由教育的价值和实现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8 杨媛媛;;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华章;2011年10期
9 马列波,杨兰芳;对当前高校德育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1期
10 施蕾芬;论学校与社区德育互动的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2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3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国强;基于德育弦论的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洁;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慕;中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顾铁华;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辅助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其瑞;普通中学班主任工作动力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恒学;高校德育人性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浩;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自我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颖君;德育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张彩云;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反思与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金惠敏;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J];哲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学校德育困境的现实转向[J];教育探索;2011年01期
2 赵小兰;范树成;;论德育过程中师生能动作用的发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周伟达;;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4 安宝珍;;师生共生德育的特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05期
5 吴岳军;;德育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9期
6 何朝功;;存在主义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7 魏志强;主体性道德教育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3期
8 冯秋霞;;论道德教育中信任的缺失与重建[J];考试周刊;2008年43期
9 鲁洁;;德育影响传导者的作用[J];四川教育;1991年05期
10 裴利萍;郭镜;;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教育的关键——鉴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恽广岚;;小学生课堂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陈富斌;;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教学——对高中政治新课程和谐教学的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7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9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胡氢;;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2 九江县一中 谢翔;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N];九江日报;2009年
3 双滦区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振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N];承德日报;2009年
4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5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6 黄山中心小学 杨进;老师,朋友[N];徐州日报;2008年
7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姚娜;转差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N];锦州日报;2010年
9 徐平 辽宁大学副校长;从教学入手重建大学师生“从游”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道德教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韦世艺;师生关系对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波;中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君;学校德育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振宇;研究型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淑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9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96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96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