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道德健康发展的基

发布时间:2017-10-01 17:09

  本文关键词:道德健康发展的基础——论德育生态环境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德育生态环境 基础 地位作用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都普遍关注德育的内容、方法、措施是否优良、得当、到位,而对道德健康发展的条件,德育生态环境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而使德育工作常常是质量不高,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变革一些陈旧落后的德育观,创设新的德育观:培育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系统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精神风貌和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德育生态环境 基础 地位作用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一、德育生态环境的理论依据德育生态环境系统综合了德育的各个要素在德育生态环境系统中相关联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和谐共生、共荣、共存、共发展的关系。从德育生态环境的科学性质上讲,德育生态环境学的理论依据是生态学、环境学、系统论、伦理学等,他的落脚点是为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明钦;;论青少年素朴责任意识淡薄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5期

2 朱家安;;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谈现代德育观的建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郭浩;;论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J];教育导刊;2007年05期

4 本刊编辑部;;2005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5 张彦;;论网络空间的净化与青少年网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6 张茂聪;王培峰;;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J];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7 唐爱民;;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5期

8 朱小蔓;学校品牌管理:一种道德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9期

9 丁娜;郭玉刚;;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晓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娟;通过班级心理活动课引导高中生学会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熊威;苏南地区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江琴;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焦信敏;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廖细春;学校德育的制度支持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卢莹;教会道德选择:当代中学德育的发展方向[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时佳;当代社会道德变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8 郑旭华;军校主体性德育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薇;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德育课程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荆;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连云,,张学敏;德育生态环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李韬,文晓红;关于德育的生态学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07期

3 房丽丽;加强德育工作 培养有用之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杨艳萍;研究性学习:现代大学德育的一种新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5期

5 贺志辉;让德育走出“尴尬”[J];四川教育;2005年09期

6 ;区域推进生态德育 实现学生和谐发展——浙江省嘉善县构建中小学德育新格局的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24期

7 许昌良;;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议之思考[J];学校管理;2000年01期

8 刘运喜;;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辨析[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3期

9 刘运喜;;论高校德育生态环境的构建[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7期

10 刘运喜;;德育生态与和谐德育关系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本文编号:954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54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