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科技创新视阈下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发布时间:2020-05-17 13:43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已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导向。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科技创新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动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中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不少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受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以及之前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影响,使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有下滑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各类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得到准确合理的定位等等。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系统思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科技创新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关系探讨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视阈下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了科技创新视阈下我国高校人才模式的对策及具体措施。以为今后我国高校确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图文】:

高等学校,经费,比例,科学技术


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①”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认为,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21 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更是综合实力竞争的主要因素。钱学森说:“科学技术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决定性量。谁掌握了科学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人类的历史是先有生产,技术,再有科学。现在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引起术上的重大突破,从而导致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和社会的更大进步。②”据我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最新统计,我国高等学校 R&D 人员和经费续多年增长,2009 年均达到到历史新高。2009 年高校 R&D 人员为 27.5 万,比 2008 年增长 3.1%,增速为 2001 年以来的最低值。2009 年高等学校 R动规模增长较快,基数教大,而高等学校 R&D 人员占全国的比例已连续五降,2004 年占 18.4%,2009 年降至 12.0%.高等学校 R&D 经费仍然主要冤狱和企业。其中政府资金 262.2 亿元,企业资金 171.7 亿元,分别比 2008 年增6.3%和 27.3%,,国外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 34.3 亿元,较 2008 年增长 15.2

高等学校,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经费


第 3 章 科技创新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内在关联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活动规模继续扩大,2009 年,高等学校从事基础研究活动的 R&D 人员达到了 11.3 万人年,较上年增长 3.7%,占高等学校 R&D 人员总量的 41.1%。同年,高等经费为 145.5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26.7%,高出高校 R&D 总经费增速 6.7 个百分点,并已连续四年基础研究经费增速超过 R&D 总经费。二是基础研究强度继续提高。2009 年基础研究经费占高等学校 R&D 经费的比例为 31.1%,这一比例已连续六年上升,并创历史新高。三是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份额继续上升。2009 年该比例达到历史最高值 53.8%.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莹奎;刘娟娟;;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2 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1期

3 王秀敏;王刚;肖丙刚;;基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王艳;;知识经济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4期

5 张玉洲;;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科学;2010年06期

6 铁铮;;加快研究型林业大学的建设步伐——访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J];中国林业;2011年05期

7 刘让同;聂建斌;崔世忠;;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内江科技;2008年07期

8 苏醒;;黑龙江经济发展对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9 宋树祥;罗晓曙;;“科技创新基地+电子设计竞赛+工程中心”的互动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年09期

10 周莹莹;;以学习创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明;邵秀英;;21世纪地方高师院校地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孙文平;;工学结合 产教合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边喜龙;谷峡;黄跃华;;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张泮洲;;论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兼论如何创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5 王华;;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蒋培余;袁义厘;王燕红;李新乐;邵华;;独立学院护理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荣日;刘晓莉;刘东升;;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孟丽涛;李光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9 刘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毓秋;;应用型心理测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海涛 通讯员 张成亮;泌阳:科技创新农民受益[N];河南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王富刚;单县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基地[N];菏泽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言 实习生 徐金华;我市科技创新“点土成金”[N];焦作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君彦;写好科普惠农大文章[N];科学导报;2009年

5 杨骏;科技创新是克服经济危机突破口[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6 本报通讯员 宫宇;科技创新助推梁山经济提速[N];济宁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红雅;擎科技创新大旗 迎阳光旭日起舞[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记者 廖晨霞 通讯员 何文晖 陈云红;融资输血激活科技创新[N];天津日报;2009年

9 记者 罗子彪 通讯员 王建勋 唐晓源;新华区以科技创新促经济发展[N];平顶山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邓文龙;“6·18”助推福建科技创新[N];中国工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刘红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阳光辉;科技创新市场的国家干预法律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程萍;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7 赵志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8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聂颖;中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秀兰;构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青政;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系统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庚;XA动漫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董娟;从反向学习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慧;“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艳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刘春堂;XX移动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田学超;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学;2011年

10 顾金良;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8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68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e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