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政治参与教育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03:35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决策。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和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本文首先界定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从原因入手进行深层次探讨。调查还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教育的状况,分析其特点与不足。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教育的相关情况主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最后一部分结合了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提出解决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方案。在分析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素质教育相关理论,使本项研究提出的对策更科学合理,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存在着脱节现象;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功利性越来越明显;参与渠道和层次的狭隘性;在参与的程度上,由过度参与转向参与“冷漠”。大学生政治参与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政治参与教育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探索政治参与实践重视不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和意志方面的教育存在欠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培养的民主管理环境存在不足;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教育存在滞后性。 在解决方法上,本文认为政府、社会、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引导大学生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提高理性政治参与能力。政府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有效的参与规则和配套制度。社会需要整合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主性的合力,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培养形成从外化到内化综合性教育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应着重放在学校层面:一方面是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显性教育,主要包括政治参与理论的教育以及政治参与实践的教育。另一方面是隐性教育。主要包括精神层面的教育、物质层面的教育以及制度层面的教育及网络教育等。
【学位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2 大学生政治参与相关研究状况
        1.2.1 政治参与内涵研究状况
        1.2.2 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势的研究状况
        1.2.3 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研究状况
        1.2.4 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大学生政治参与及政治参与教育的相关概念
    2.1 政治参与的定义
    2.2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2.3 政治参与的主要制约因素
    2.4 大学生素质培养与政治参与教育
第3章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调查
    3.1 国内学者的调查及分析
    3.2 笔者的调查及分析
        3.2.1 政治知识的获取途径
        3.2.2 政治知识的教育情况
        3.2.3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态度情况
        3.2.4 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状况
第4章 大学生政治参与及参与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4.2 大学生政治参与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大学生政治参与教育方法探讨
    5.1 政府层面
    5.2 社会层面
    5.3 学校层面
        5.3.1 显性教育方面
        5.3.2 隐性教育方面
        5.3.3 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存存;;对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2 何学华;胡小波;;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罗志;探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J];高教探索;2003年02期

4 周水仙;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衣俊卿;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01期

6 曾凡斌;;BBS的信息传播与政治民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蒋霞,张健;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逸;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诉求理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9 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10 许浩;;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6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建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1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851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