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23:47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时代,如何评价专业不同、禀赋各异的本科生的素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凭个人的精力、知识、经验和智慧已无法掌握所有必要的与本科生素质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来做出合理的评价。评价者在评价时需要综合多种来源的信息,由多位专家以及与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人员组成评价群体进行评价,依靠群体的智慧、信息和知识来解决问题。由于受到评价者知识结构、评判水平和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及本科生综合素质本身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影响,评价信息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不管评价的对象是一年级新生还是高年级本科生或者毕业生,不管评价主体是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还是校外人员,评价指标没有区分,指标权重没有区分,因而评价结果不符合本科生综合素质的个性化评价要求;第二,评价过程是静态的,不能考虑本科生的成长过程,对本科生的多次评价没有反馈,因而无法体现本科生的成长历程,更无法提出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第三,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考察了现有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框架结构,进一步运用信息融合理论、Agent技术等研究综合评价过程中的多源数据获取、数据融合、评价指标及权重、个性化综合评价模型,形成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完整理论体系,为高校进行本科生综合素质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所得到的重要结论对引导高校个性化素质教育、提高高校素质评价与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一、通过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文献综述,结合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的现状,分析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价人才的标准有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避免千人一面,充分发掘本科生潜能,主张多元评价主体和多元价值评价理念。 二、提出建立个性化、动态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针对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评价对象进行个性化定制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从模型、应用和实施三个维度建立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框架结构。第一个维度是模型维度,主要说明论文研究的思路,包括多源信息的分析;多源信息的信息融合方法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模型库;通过二元语义融合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指标的权重,并进一步建立个性化可定制的评价模型。第二个维度是实施维度,采用多Agent技术,建立包括信息Agent、信息融合Agent、评价Agent、管理Agent和界面Agent的多Agent系统,对个性化评价过程进行模拟。第三个维度是应用维度,主要考虑应用的主体、客体(对象),对不同的主客体可以进行不同评价模式的定制。 三、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据来源是多源异构的,既有来自于各类不同人员的知识,又有来自于不同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评价方法是多样的。因而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将多源数据、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建立信息融合数据库、模型库等,为评价提供信息基础和技术支持。 四、在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中,出于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有部分信息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为了避免信息损失,首先将客观评价、主观评价等评价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有效的目标数据;然后借助二元语义方法、信息融合算子进行群体评价信息的集结;最后计算得出了综合评价的指标权重。 五、建立了可定制的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并详细阐述了个性化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个性化评价过程。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动态的和个性化的评价,避免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评价,体现了以本科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评价的思想。 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本科生个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和多Agent技术引入到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中,建立了模型维度、应用维度和实施维度的三维立体的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框架结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路。 二、采用信息融合方法将多源数据、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并采用多元信息融合算子和二元语义方法给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专家群体评价意见,并确定了综合评价的指标权重,为综合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考虑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建立了个性化的可定制评价模型,针对不同类别的本科生培养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评价目标,用不同的评价模型、评价准则来进行评价。该评价模型不仅可以对本科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起到导航作用,也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和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学位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G642.0
【部分图文】:

组织结构图,论文,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


图1一1论文的组织结构图 Figurel一 1TlleStrtlctureoftheDissertation论文的总体结构如图1一1所示,各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建立个性化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了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及论文的创新点,最后介绍了本科生综合素质、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多源信息融合与Agent等主要概念。第二章:阐述本科生综合素质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了研究,并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进行文献综述。分析现有文献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核心问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提出建立个性化、动态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构,明确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评价客体进行个性化定制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中评价主体指参加本科生素质评价活动的人,评价客体是指被评价的本科生。进一步从模型、应用和实施三个维度建立了本科生综合索质评价的框架结构。第一个维度是模型维度,主要说明论文研究的思路,包括多来源的数据的分析;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模型库。第二个维度是实施维度

模型,本科生,综合素质,灯笼


疾病抵抗能力等。心理素质是指本科生的智力和非智素质基础之上,在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得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素质是于};本科生的灵魂和基础;专业素质是主干;身心素质是前提和保障;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其他个性素质作为一的不同和现实情况的发展,未被概括的其他素质提供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组成要素,它们都是素质,它们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的灯笼模型中,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以社会本位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要顺利得以实现,片先要符合社会构成灯笼的骨架,共同组成一个整侧,在这个枝型中观是核心,是关系到灯笼能否发挥功能的关键。也就点。

方案图,三维模型,综合素质评价,本科生


相应地就应该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各不相同的评价,为使这些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评价得以实现,本文提出了一个三维模型。将基于信息融合方法的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支持系统引入了多Agent技术,系统的功能结构关系如图3一2所示。第一维是应用维度,由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组成。其中评价客体由新生,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新生入校的评价主要是单项成绩如英语、某一项综合指标如心理素质的评价、身体素质评价以及特长评价。新生入校英语能力的评价主要依靠英语水平考试和本科生自我评价,评价目标是为了实现分层次教学,确定适合本科新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方案和相关的培养计划的调整,这种评价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通过评价来进行贴标签。在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明霞;;城乡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张正岩;;试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及其评价[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林寿富;;区域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李国辉;;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教学做一体”课程评价模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陈慰;桂昭明;;高端人才评价模型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6 彭尚平;雷卫;王奎奎;张珍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年16期

7 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兵;陈刚;;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模型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李兵;陈刚;王康贵;;我国优秀女子龙舟运动员身体形态评价模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徐锐;金国华;;高校本科生“流动导师制”的建构与探析[J];教育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如中;城市知识竞争力决定因素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2 汤捷;资本化视角的知识型企业成长性及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吕光辉;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预警与调控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魏晟;成年人饮食行为评价量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熊永柱;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李韩房;中国电力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綦良群;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朱庆林;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刘敬山;中国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杨晓嘉;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鹤;科技成果评价理论及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颖;基于Web的远程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谢越;吉林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边文浩;综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开发[D];吉林大学;2005年

5 龚军姣;旅游线路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强;基于GIS的公路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张伟;基于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8 周翌;我国家族企业成长环境的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杨洪青;民营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马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及评级制度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55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855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