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对教师行为选择的影响——兼论大学教师发展模型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1-01-12 13:41
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计划行动理论,构建了"制度-动机-行为"分析框架,分析了研究型大学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对教师行为选择的影响机制。在当前具有工具理性的职称晋升评价制度的"指引"下,大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衡量自己的行为偏好、工作内容、规范信念、控制信念等进行策略性计算形成外部功利性动机,进而理性地选择逐利行为。为了促进大学教师的长远发展,提升大学整体的知识传播与生产质量,有必要构建以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评价制度为基础,组织给予教师支持为核心的大学教师发展模型。
【文章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制度-动机-行为”分析框架
在学术活动被完全纳入体制化与制度化的今天,人的行为与行动尽管有其个人主观意义上的能动性,但既有的特定制度安排往往赋予其型构性表征[11]。因此,不同价值取向下的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对教师行为动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图2所示,在完全以官僚组织管理为中心的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行为动机完全由外部的控制动机为主,此时大学教师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学术职业更像是谋生的手段,一切行为带有功利性色彩,在计算平衡利弊之后,大学教师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职称晋升的短期行为,如将全部精力放在容易被官僚行政计算与评价的科研工作上,并倾向于“多出活,出快活”。而面对难以被评价且在职称晋升评价中“无足轻重”的教学工作,他们往往选择“水课”。随着职称晋升评价制度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个人长远发展,更多以促进教师可持续的职业成长为目标,教师会感受到强烈的自由与自主,教师的学术工作会由控制动机逐渐转而受到自主动机的影响,不断增加内部的自主动机,此时,教师逐渐回归“理念人”,以学术为志趣,以探索知识的本身为目的,能够沉下心来在享受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原创性、高水平知识的创造。(二)当前研究型大学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对教师行为选择的影响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将教师假设为“经济人”,以各种刚性的绩效指标作为一种“内化了的外部要求”融入到大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左右着教师的行为与决策。当评价标准仅聚焦于大学教师生产学术产品的能力时,大学教师为了生存发展,势必会按各项评价指标对自己塑形:会更加热衷于能增进个人业绩增长的知识生产活动,忽视那些显示度低或者未能带来个人效益的学术工作[20]。在学术所崇尚的个体精神自由和行动自主与学术职业化过程中所设置的目标以及回报体系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紧张甚至冲突,而后者作为一种面向集体的制度设计,对个体动机与行动取向的影响也往往表现为一种压倒性的优势[11]。事实证明,“科研至上”“绩效至上”且“以量化为主”的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正在通过改变教师的行为动机重新形塑他们的工作习性及学术偏好。如图3所示,当前研究型大学普遍实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为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基础,它使大学教师的知识生产可以有更为具体明确的、可测量的指标和手段[10]。在当前具有工具理性的职称晋升评价制度的“指引”下,大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衡量自己的行为偏好(理念人与经济人)、工作内容(教学与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规范信念(个体选择与同事行为)、控制信念(自我控制与外部控制)等进行策略性计算形成外部功利性动机,在外部压力驱动下,理性地选择逐利行为以回应现有职称晋升评价制度从而实现自己的职称晋升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外部控制一方面会促进教师外部动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会直接作用于教师逐利行为的选择。如“不发表就出局”的外部控制可能会使教师无暇顾及职称晋升的功利性动机,而直接促使教师选择重研轻教的“求生”行为。此外,以绩效考核为主,坚持科研导向及量化评价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的确可以提高大学教师的知识生产效率,激励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速度。然而,这样的激励机制的直接结果是教师逐利行为的产生,很难达到制度设计者期待的目的即提高大学知识生产的水平[10]。因此,研究型大学教师受当前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影响而作出的逐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未来职业晋升评价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反思。四、发展模型:促进大学教师成为完全教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教师评价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平衡[J]. 沈红,林桢栋.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6)
[2]学术职业压力与教师行动取向的制度效应[J]. 阎光才. 高等教育研究. 2018(11)
[3]冲突·独立·互补: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行为与科研表现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 鲍威,杜嫱.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04)
[4]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场域特征、价值标准及制度建构[J]. 顾剑秀,罗英姿. 教育发展研究. 2016(23)
[5]现行教师评价对大学教师发展的效应分析——驱动力的视角[J]. 周玉容,沈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5)
[6]美国大学教师评价的导向流变和价值层次[J]. 王建慧,沈红. 外国教育研究. 2016(07)
[7]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物化逻辑及其二重性[J]. 沈红,刘盛. 教育研究. 2016(03)
[8]中国大学教师行为功利取向的发生机制——组织制度的视角[J]. 蒋友梅.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5)
[9]知识生产中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及其限度[J]. 蒋友梅. 江苏高教. 2015(02)
[10]大学教师“科研至上”行为的制度逻辑[J]. 王俊. 教师教育论坛. 2014(02)
本文编号:2972952
【文章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制度-动机-行为”分析框架
在学术活动被完全纳入体制化与制度化的今天,人的行为与行动尽管有其个人主观意义上的能动性,但既有的特定制度安排往往赋予其型构性表征[11]。因此,不同价值取向下的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对教师行为动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图2所示,在完全以官僚组织管理为中心的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行为动机完全由外部的控制动机为主,此时大学教师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学术职业更像是谋生的手段,一切行为带有功利性色彩,在计算平衡利弊之后,大学教师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职称晋升的短期行为,如将全部精力放在容易被官僚行政计算与评价的科研工作上,并倾向于“多出活,出快活”。而面对难以被评价且在职称晋升评价中“无足轻重”的教学工作,他们往往选择“水课”。随着职称晋升评价制度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个人长远发展,更多以促进教师可持续的职业成长为目标,教师会感受到强烈的自由与自主,教师的学术工作会由控制动机逐渐转而受到自主动机的影响,不断增加内部的自主动机,此时,教师逐渐回归“理念人”,以学术为志趣,以探索知识的本身为目的,能够沉下心来在享受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原创性、高水平知识的创造。(二)当前研究型大学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对教师行为选择的影响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将教师假设为“经济人”,以各种刚性的绩效指标作为一种“内化了的外部要求”融入到大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左右着教师的行为与决策。当评价标准仅聚焦于大学教师生产学术产品的能力时,大学教师为了生存发展,势必会按各项评价指标对自己塑形:会更加热衷于能增进个人业绩增长的知识生产活动,忽视那些显示度低或者未能带来个人效益的学术工作[20]。在学术所崇尚的个体精神自由和行动自主与学术职业化过程中所设置的目标以及回报体系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紧张甚至冲突,而后者作为一种面向集体的制度设计,对个体动机与行动取向的影响也往往表现为一种压倒性的优势[11]。事实证明,“科研至上”“绩效至上”且“以量化为主”的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正在通过改变教师的行为动机重新形塑他们的工作习性及学术偏好。如图3所示,当前研究型大学普遍实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为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基础,它使大学教师的知识生产可以有更为具体明确的、可测量的指标和手段[10]。在当前具有工具理性的职称晋升评价制度的“指引”下,大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衡量自己的行为偏好(理念人与经济人)、工作内容(教学与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规范信念(个体选择与同事行为)、控制信念(自我控制与外部控制)等进行策略性计算形成外部功利性动机,在外部压力驱动下,理性地选择逐利行为以回应现有职称晋升评价制度从而实现自己的职称晋升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外部控制一方面会促进教师外部动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会直接作用于教师逐利行为的选择。如“不发表就出局”的外部控制可能会使教师无暇顾及职称晋升的功利性动机,而直接促使教师选择重研轻教的“求生”行为。此外,以绩效考核为主,坚持科研导向及量化评价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职称晋升评价制度的确可以提高大学教师的知识生产效率,激励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速度。然而,这样的激励机制的直接结果是教师逐利行为的产生,很难达到制度设计者期待的目的即提高大学知识生产的水平[10]。因此,研究型大学教师受当前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影响而作出的逐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未来职业晋升评价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反思。四、发展模型:促进大学教师成为完全教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教师评价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平衡[J]. 沈红,林桢栋.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6)
[2]学术职业压力与教师行动取向的制度效应[J]. 阎光才. 高等教育研究. 2018(11)
[3]冲突·独立·互补: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行为与科研表现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 鲍威,杜嫱.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04)
[4]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场域特征、价值标准及制度建构[J]. 顾剑秀,罗英姿. 教育发展研究. 2016(23)
[5]现行教师评价对大学教师发展的效应分析——驱动力的视角[J]. 周玉容,沈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5)
[6]美国大学教师评价的导向流变和价值层次[J]. 王建慧,沈红. 外国教育研究. 2016(07)
[7]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物化逻辑及其二重性[J]. 沈红,刘盛. 教育研究. 2016(03)
[8]中国大学教师行为功利取向的发生机制——组织制度的视角[J]. 蒋友梅.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5)
[9]知识生产中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及其限度[J]. 蒋友梅. 江苏高教. 2015(02)
[10]大学教师“科研至上”行为的制度逻辑[J]. 王俊. 教师教育论坛. 2014(02)
本文编号:2972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97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