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收益分配激励效应的三角验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12:06
  以江苏省为例,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各高校政策激励后期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前期有显著提高。为解析当前高校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中,收益分配政策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实施基于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的三角验证研究策略。通过整合研判与溯因研究发现,以科研人员为主要激励对象的收益分配政策,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效应较弱,根源在于激励环节与转化流程不对应、激励主体与转化主体不匹配以及激励回馈与激励风险不对称3个方面。 

【文章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2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收益分配激励效应的三角验证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收益分配激励效应的三角验证研究框架

高校,收益分配,区间,群体


以苏州科技大学的M值为中位数,将政策激励后期27所高校划分为两个区间,大于此值的高校位于转化效率相对高区,小于此值的高校位于转化效率相对低区。图2数据显示,首先,转化效率相对高区的高校与转化效率相对低区的高校给予科研人员的分配额度不同。高区间高校倾向给予科研人员居中的收益分配比例,低区间高校大多分配给科研人员的额度以达到省政策规定的下线70%为主,也有高校将90%以上的转化收益都分配给科研人员。其次,两区间高校给予组织的分配额度不同。两区间高校在1%~10%范围内占比最多,在21%~30%范围内高区间高校占比为0,而低区间高校占比为30.8%,说明低区间高校更注重组织获取的转化收益。最后,两区间高校给予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分配额度不同。高区间高校更重视利益相关者群体,未兼顾到利益相关者的高校只占高区间高校的15.4%,但占低区间高校的38.4%。同时,高区间高校中有76.9%的高校会给予利益相关者群体6%~20%的分配额度,但低区间高校中这一比例只有46.2%。以上研究表明,高区间高校更注重受益群体多元化,并致力于通过适当降低组织与科研人员的分配额度,实现在多个分配对象间的权利平衡。3.2 问卷调查法验证分析

比例,收益分配,政策,科研人员


以科研人员为主要激励对象的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在微观组织的具体实施中,形成了略有差异的分配格局。从政策文本的验证研究看,能兼顾各类型中间人的高校转化效率更高,也就是说,通过多元分配对象的权利平衡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验证了结论1。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科研人员自身能力有限或因转化流程复杂而放弃转化以及成果不具备转化价值等原因,政策受益群体并未受到激励,这是验证结论2。访谈研究发现,政策执行群体普遍不认为低转化效率是因为收益分配政策制定与执行不当,高转化效率也并非源于收益分配政策激励,这是验证结论3。整合3个结论,可以作出研判,即存在以科研人员为主要激励对象的收益分配政策弱激励效应。溯其缘由,体现在3个方面,即激励环节与激励流程不对应、激励主体与转化主体不匹配、激励回馈与激励风险不对称。具体分析过程如图5所示。图4 基于组织转化激励层的编码与参考点比例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财政资助发明权利配置:国家、单位、个人三元平衡分析[J]. 常旭华,陈强,李晓,王思聪.  中国软科学. 2019(06)
[2]基于五权分享的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模式研究[J]. 吴琦,朱彤.  南方经济. 2019(05)
[3]比较中美大学科技成果处置权与收益权[J]. 田国华,张胜.  中国高校科技. 2019(04)
[4]美日高校职务成果转化的权利配置及启示[J]. 魏琼.  宁夏社会科学. 2018(06)
[5]试析高校国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产权配置问题[J]. 谢地.  电子知识产权. 2018(09)
[6]美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研究[J]. 马晓文,钟书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7)
[7]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分析与影响因素扎根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罗茜,高蓉蓉,曹丽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05)
[8]基于成果转化贡献的科研团队成员收益分配研究[J]. 王春嬉,杨水利.  运筹与管理. 2017(05)
[9]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案例分析[J]. 聂常虹,武香婷.  管理评论. 2017(04)
[10]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ISCP范式分析[J]. 孙德升,刘峰,陈志.  中国科技论坛. 2017(03)



本文编号:3532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532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6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