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招生分类考试探析

发布时间:2018-01-07 11:27

  本文关键词:高校招生分类考试探析 出处:《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考改革 分类 学生 教育时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 选拔人才 高考制度 培养目标


【摘要】:正高校招生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与国家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有诸多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肇始并完善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一统"的高考制度,其机制是选拔性,其本质是趋同性。选拔性的招生制度以"选取适合教育的学生"为理念架构,与现行大众化教育时代"选取适合学生的教育"的主旨大相径庭,显然无法适应全民教育时代多元化、个性
[Abstract]:College enrollment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nrollment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ystem for talent dema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o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system. It has become an institutional obstacle to the reform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mechanis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started and perfected in the era of elite education, is selection. Its essence is convergence. The system of selecting students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selecting students suitable for educ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in idea of "selecting suitable students" in the age of popular education. Obviously can not adapt to the age of education for all, diversity, personality
【作者单位】: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多元评价体系研究”(DFA11022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7.32
【正文快照】: 高校招生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与国家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有诸多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肇始并完善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一统”的高考制度,其机制是选拔性,其本质是趋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信息波[J];高校招生;2005年11期

2 田建荣;;对高考改革的深刻情怀和理性分析——刘海峰教授主编《高考改革研究丛书》读后[J];教育与考试;2010年01期

3 杨德广;;《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评[J];考试研究;2010年03期

4 唐滢;;中国高考改革应有国际视野[J];湖北招生考试;2006年20期

5 杜希民;于东红;;高等教育结构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杨继龙;但昭彬;;韩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09期

7 刘毳;;国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动向及启示[J];中国考试;2010年10期

8 胡甲刚;梁金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概述[J];高校招生;2001年06期

9 汪亚利,黄志成;英、美、韩三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比较[J];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08期

10 ;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改革与多元招生体制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蕙青;;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现代转型与构建[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2 李占乔;高志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思路探析[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郭琛;郭琳;;基于TRIZ理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协调发展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陈锡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机会均等[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5 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学生贷款的偿还、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入学”研究成果集(一)[C];2004年

6 陈瑜;;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探讨[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彩虹;;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等教育农村社会服务的特点与态势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史志谨;;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媛;高鹏;;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影响分析[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乃强;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考改革如何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瞿振元;贯彻基础教育会议精神 加快推进高考改革步伐[N];光明日报;2001年

3 记者 张晓晶;保障公平体现个性 高考改革如何兼顾[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主持人 练琴;从高考考生减少看教育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教育部副部长 周远清;争取高考改革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0年

6 袁家良 陈亦佳;高考改革讨论(16)[N];光明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陈帆波;高考改革的冷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马晖;《教改规划纲要》草案年内公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本报记者 朱文琴;2002年:高考改革的新境界[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刘海峰;高考改革首重公平[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和生;高考公平问题的伦理审视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郝瑜;论陕西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王海龙;我国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付雪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陈文峰;刺槐、黄檀、合欢根瘤菌的多相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9 梁淑红;利益的博弈: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利霞;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松;《中国教育报》高考报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新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考加分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香伟;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红兵;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晔;山东省高考改革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力;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追求及教学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祖红;制度性考试的正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玉双;大众化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龙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观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史芸;我国教学型大学合理定位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2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2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