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自觉论略
本文关键词:高校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自觉论略 出处:《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产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内容,应从更新课程教学观念、重构课程结构与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教师是课程优劣的决定因素,因此课程改革既要靠行政推动,更要靠教师自觉塑造角色品格。
[Abstract]:Curriculu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 of university and the most basic and core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 so we should renew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reconstruct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urriculum. Teachers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of curriculum quality, so the curriculum reform depends not only on administrative promotion, but also on teachers' self-conscious shaping of their role and character.
【作者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
【基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1YB100) 四川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行业高校转型后特色的保持与发展问题研究”(P09175) 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教学质量调查与改进研究”(SZH1102JG10)]
【分类号】:G642.3
【正文快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追求办学效益的同时,高校能否保持高质量的教学,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高校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质量。高等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历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申继亮;赵景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闫守轩;;论体验教学的生命机制[J];教育科学;2006年03期
3 郝明君;靳玉乐;;教师文化的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3期
4 张传燧;论教师精神及其培育[J];教师之友;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丰;;我国高等教育主持人培养模式管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侯玮;霍海鹰;李晓敏;付建华;;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指导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S1期
3 王柏娜;;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4 祝立英;;独立学院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理性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2期
5 王能东;;知识观的新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施文艺;朱文珍;;金融危机影响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对策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7 宋瑞;;浅谈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于长志;陆秀君;吴蓓;陈靖;;对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赵云洁;梁广;王怡;;浅谈中国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之差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10 洪成文;;北京有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欠缺高等教育的高度[J];留学生;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坚;;学科竞赛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高松元;;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法治化:路径、原则与经验[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冰;;对当前新西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审查制向评价制改革的研究与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雪竹;李炎锋;;浅论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曲秉春 金喜在;择业能力培养需要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何力;秦和:为学生提供最负责的高等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吴晶 赵超 郭曼桐;高等教育“211工程”实施成效显著[N];农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志华;30年高等教育硕果压枝[N];伊犁日报(汉);2008年
5 张明平 姜木金;高校应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社会公民[N];镇江日报;2008年
6 万圣兴;切实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N];光华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陈欣然;本市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N];天津教育报;2008年
8 记者 李鹏翔;高等教育也“应试”,期末“突击”就过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本报记者 徐敏;高等教育:扩容后更应协调发展[N];解放日报;2009年
10 张正瑞;高等教育应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N];吉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捷;高校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5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6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8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3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