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论高校教师的美学素养

发布时间:2018-01-12 05:19

  本文关键词:论高校教师的美学素养 出处:《江苏高教》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 审美态度 审美能力 审美趣味 美学素养


【摘要】:高校教师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文章分别从必备的审美态度、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高雅的审美趣味三方面简述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美学素养。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ar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China, need to have a higher aesthetic literacy. Higher aesthetic ability and elegant aesthetic taste three aspects of college teachers need to have aesthetic literac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645.1
【正文快照】: 教师的美学素养是指其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对美学理论的学习中所积淀的美学文化底蕴及运用美学理论分析、鉴赏、评价审美活动和现象的能力。高校教师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一、必备的审美态度具有审美态度,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审美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骆冬青;美学——哲学的最高形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强,刘仲林;对称臻美在规范场理论创造中的作用——从J.C.Maxwell、A.Einstein到杨振宁[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杨庆余;物理学研究的美学精神[J];大学物理;2002年11期

4 李醒民;;论科学美和数学美[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王苏君;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曹俊峰;;高校美育漫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7 李如密;;教学美的意蕴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2期

8 黄文贵,杨峰;人文语境中的科学——论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观点[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3期

9 汤建民;休闲对科学创造活动以及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03期

10 郭志荣,胡华山;美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2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许超;现代包装设计尺度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涛;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重庆大学;2001年

2 高洁;物理教学美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学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理性价值和意义[D];清华大学;2004年

4 龙桂杰;体验科技[D];广西大学;2005年

5 陈志坚;论科学的人文底蕴[D];广西大学;2005年

6 焦海丽;论“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06年

7 柳子伯;音乐创作中的黄金分割比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霞;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时空观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浩然;信息传播方式下的手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郑祖芳;产品形态设计的差异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宝环;全面认识高校教师思想表现行为的若干特点[J];高等农业教育;1991年06期

2 王献策;新时期金融高校教师思想状况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3 庄红蕾;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王术青;;高校教师业绩档案的作用[J];兰台内外;1997年06期

5 刘合群;高校教师教育创造力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02期

6 杨慧选;试论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历史演变及发展态势[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赵文杰,姚武,施有良;高校教师体质现状的调查及体质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陈志鸿,黄春姣;高校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10期

9 冯套柱;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继续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03期

10 邱丽英,李汉汀;加快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正刚;寇海莲;;论E-learning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影响[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宋琛;韩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证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张宁俊;朱伏平;;中国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高兰芳;;利用地方红色旅游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北京地区为例[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雷三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涛;胡学钢;陈秀美;;基于数据挖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析[A];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陈雷;;教不严,师之惰[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8 王桂荣;张雪慧;王娟;;我校大学生创造学教学与研究的问题及对策[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杜可军;陈景元;骆文静;;教研室强化师资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10 司树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与重构[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宏;我省高校教师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N];江西日报;2001年

2 ;高校教师热衷出国深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中科院院士 林群;建议高校教师普遍做科研[N];光明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张梦薇 郑巧;高校教师校际流动现状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基地 执笔 湖南科技学院院长、教授 邓楠;高校教师应做终身学习的标兵[N];湖南日报;2011年

6 李春生;引导——高校教师的责任[N];中国建材报;2000年

7 记者 王晖;我省高校教师不离岗 学生不停学 师生不离校[N];河南日报;2003年

8 郑仰成;首先要做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N];山西日报;2005年

9 记者 梁小燕;解决好高校教师住房问题[N];人民代表报;2009年

10 湖北经济学院 潘爱武;高校教师亟待提升信息素养[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爱敏;我国公立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关云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天印;基于系统模拟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成琼文;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周春燕;复杂性视阈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8 马跃如;高等学校教师激励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赖铮;高校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生命关爱和价值发挥[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吕杰;中国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雷;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易鸣;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完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郭凌云;美国PFF项目对我国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明月;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探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胡静;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能力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李可;高校教师学习需求调查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7 惠连晓;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静瑞;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探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徐磊磊;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自我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丽;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12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12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