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经验、问题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14 10:26

  本文关键词: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经验、问题与思考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合作研究 有效性 研究性教学 实践共同体


【摘要】: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中双方空间距离的缩短,未必带来文化上的真正融合;"变革成功综合症"的误导,可能导致合作研究在略见起色时便宣告"成功",放弃了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机会;对"合作问题"和"单方面问题"的错位理解,可能导致对合作方以及整个合作过程的价值误判。合作研究的深化,需要建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复合性评价体系;通过拓展"第三空间",培育实践共同体,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提供更深层、更持久的文化支撑。
[Abstract]:The shortening of the spatial distanc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ay not bring about the real integration of culture; The misdirection of the "change success syndrome" may lead to the "success" of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when it appears to improve slightly, and give up the opportunity of further deepening the development; The misplaced understanding of "cooperation problem" and "unilateral problem" may lead to the misjudgment of the value of the partner and the whole cooperation process. The deepening of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needs to construct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The compound evaluation system of self-evaluation and mutual evaluation; By expanding the third space and cultivating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it provides a deeper and more lasting cultural support for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对转变教师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课题批准号:EFA0903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
【正文快照】: 一、合作研究的基本经验在本文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指的是大学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教师为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构筑伙伴协作关系(partnership),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已经持续了一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伍红林;;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历史、问题、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2 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3 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学校转型性变革中的评价改革——基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7期

4 刘徽;;课例研究:扎根课堂的变革——评《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中小学教师指南》[J];人民教育;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单中惠;;福禄培尔游戏理论新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苑青松;米学军;;新课改中教师的适应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许红梅;;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策略——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机结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6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7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王海燕;;班主任对教育意义的理解与践行[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年09期

10 王颖;;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高宏钰;;在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杜勇敏;刘刚;南豪峰;;学生群体公德状况调查分析——以贵阳市小学生群体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志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明立;高中化学发展性习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庞玉忠;探究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9 姜延文;临清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J];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2 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年07期

3 黄志成;;教育研究中的两大范式比较:“日尔曼式教育学”与“盎格鲁式教育科学”[J];教育学报;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6期

2 李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4期

3 袁方;浅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31期

4 姜芳,杨晋明;浅析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01期

5 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6期

6 朱怡权;关于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若干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杜妍;;论增进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8 许卓明;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徐杰舜;大学文科本科生教育研究性教学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魏光民,段晓梅;研究性教学与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泗林;姚有新;龙坚毅;;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穿梭——从辅导员角度思考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7年

2 况迎辉;宋爱国;;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3 刘水凤;;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困惑与思考[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何树全;;亲和力——提高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软实力[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5 钟灿涛;游文礼;邱建国;杨默函;张君;;大学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思考[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薛素铎;李庆丰;赵一夫;安琳;张红光;;深化改革,加强研究,,切实落实“质量工程”[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刘美s

本文编号:1423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23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0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