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消解

发布时间:2018-01-19 02:17

  本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评价机制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已对高等教育、教师群体及社会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涉及到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因素:在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在高校方面,高校教师工作负荷过重,内部竞争激烈,控制感弱化;在个人因素方面,受到教师的职业期望、人格特质、教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一方面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加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组织干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高校教师自身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in the new era has had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groups and society. This phenomenon involves the society.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in universities and individuals: the lack of effective social support in social factors; In the aspec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verloaded, the internal competition is fierce, and the sense of control is weakened. In terms of personal factors, by teachers' professional expectations, personality traits, teaching age, gender, edu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How to alleviate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o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On the other h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intervention, stimulate teachers' enthusiasm, and actively adjust themselves.
【作者单位】: 徐州医学院人事处;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和谐江苏进程中的消极社会心态与价值观调适研究”(项目编号:09SJB710016)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5.1
【正文快照】: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心身耗竭状态,它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情绪衰竭(对工作缺少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对他人漠不关心,情绪烦躁、易怒)、人格解体(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没有耐心)、低个人成就感(对自己工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衍;;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1年18期

2 鲁武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创新研究——以高校教师的需求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3 陈玉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年06期

4 白霞;;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年18期

5 倪嘉波;;试析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12期

6 吴毅安;;基于教师职业倦怠的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策略[J];江苏高教;2012年04期

7 刘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年27期

8 兰惠敏;;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年05期

9 耿文侠;陈震;;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江林;;广西县域职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研究[J];才智;2012年09期

2 曲海峰;刘永兴;;社会占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社会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3期

3 李丹;;激励理论在改善高校教师职业行为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4 王琼芝;;论高职院校的顾客满意度现状及提升策略[J];北方经贸;2012年03期

5 张小文;;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张小文;;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杨建春;李黛;;基于勒温场论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张国礼;边玉芳;董奇;;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的关系:职业承诺的调节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1期

9 朱蕾;;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李宝斌;许晓东;;基于需求因子分析的高校教师激励措施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宝斌;转型时期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清臣;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妮妮;在耕耘中守望[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闫智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汤颖;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师职业倦怠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志鹏;基于MBI-GS的AHP模型的飞行教员职业倦怠智能诊断检测系统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雪丽;陕西理工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王静;角色压力与情绪劳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09年

5 白云;呼市城区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雷静;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傅湘华;长沙市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琳;珲春市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9 毛艳美;社会支持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刘丽彩;学校激励机制对教师专业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娥;;从心理学的角度论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郑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3 徐文娜;;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结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杨嫣;;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基于高校教师的需要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2期

5 林文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于小艳;;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淑环;王艳;刘凤阁;宋慧军;;影响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田伏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9 周彬;;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王亚军;余梅芳;李敬芬;;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铭;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勇;刘正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解析及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吴良根;;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8年03期

3 叶宋忠;;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赵金波;邵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6期

5 吕堂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陆晓燕;;浅谈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09期

7 张翼;陈彤;;浅谈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职业倦怠[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8 王文全;;藏、汉两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比较[J];西藏科技;2009年01期

9 赵建平;叶华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丽水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学伟;许延礼;;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心;战伟根;于焕芝;;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途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董君;;克服职业倦怠 实现生命主体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3 贾世超;龚少英;;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维良;马庆霞;;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宫贤平;王惠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孟丽丽;司继伟;王冬梅;;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丹;张丽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构、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陶涛;孙婷婷;;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A];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0年

9 田培树;;浅议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10 李西营;殷宏淼;;不同职业倦怠-投入教师在教学归因上的差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 许鹏;客观与宽容是重要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张昕;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N];文汇报;2007年

3 葛春霞;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学校 姬爱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点思考[N];新乡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德明;用积极的文化消减教师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张红;突破教师职业倦怠的“三重门”[N];中国教师报;2011年

7 离石区第一小学校 李张平;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浅谈[N];吕梁日报;2011年

8 薄祥申;警惕:教师职业倦怠[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东北师范大学 刘晓明;教师职业倦怠破解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杜悦;开学了,他们为什么不想走向讲台[N];中国教育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文玉;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伟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葛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常素庆;吉林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江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立辉;论教育学视域中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D];河南大学;2005年

7 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施小峰;荆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俊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荩桢;武汉市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2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42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4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