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发布时间:2018-01-22 04:27

  本文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 挑战与应对 双刃剑 话语体系 手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介 学习生活 网络关系 出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时代宠儿,大学生是我国手机拥有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借助手机媒介,微博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并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任何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都是"双刃剑",微博所具有的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给高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Weibo marks the arrival of the personal Internet era. As a favorite of the times, college students are one of the highest mobile phone ownership groups in China. With the help of mobile media, Weibo has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stud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y medium as a technical means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eibo has a strong permeability and attraction, give high
【作者单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思政部;
【分类号】:G641
【正文快照】: 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时代宠儿,大学生是我国手机拥有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借助手机媒介,微博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并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任何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都是“双刃剑”,微博所具有的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给高校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杰;;网络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1期

2 邱尚琪;梁云阶;;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王德勋;;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10期

4 卓越;;浅谈当前大学生科学社会主义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支艳赏;;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1年13期

6 阙建华;;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J];企业研究;2011年18期

7 刘明霞;;积极应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J];知识经济;2009年10期

8 鲁彩云;;浅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理论;2005年08期

9 滕智源;黄可;邓佩;;山寨文化对广西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消费导刊;2010年07期

10 温琳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2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9 耿建扩邋傅春秘;秦皇岛“大学生低保”何以闲置[N];光明日报;2007年

10 王勇;留住大学生“村官”好处多[N];海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程葵;长沙地区大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吕鹏;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绍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明哲;大学生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宗桂;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琦;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53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53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