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
本文选题:高校 切入点:个性化教育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个性化教育是一种珍视个性、承认差异、发挥自我,注重个体潜能开发,促进个体兴趣、特长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和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个性化教育存在着实践性缺失,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高校的科学发展。为此,高校必须加强个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力提倡并有效推进个性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Abstract]: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s a kind of valuing individuality, recognizing differences, giving play to onesel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otential, and promoting individual interest. The core idea and primary goal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ability.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mote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编号:10YJA88011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贺善侃;;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王良春;;对“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07期
4 姚忆江;;“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解读“钱学森之问”[J];青年教师;2010年04期
5 冯建军;试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J];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05期
6 姜晶玲;;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与研究生培养[J];中国研究生;2006年02期
7 熊丙奇;;正视问题 积极应答“钱学森之问”[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07期
8 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02期
9 汪以清;个性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美娟;冯英娟;李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罗永兰;张志元;张建社;刘臻;刘明志;;个性教育在生物专业多元化毕业实习中的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何典;罗新密;;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育关键环节研究[J];时代教育;2007年29期
4 武云英;;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问题与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杨婧;;日本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历史进程及特点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03期
6 李永生;陈军涛;;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个性化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7 于淑娟,金淑子;日本教育改革中的个性化教育[J];东疆学刊;2000年03期
8 陆根书;刘蕾;顾丽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10期
9 于慧;;中国民国时期的美育观与日本明治后期以及大正时期的情感教育观和娱乐观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14期
10 高弘;;个性化教育中的高校学生工作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军华;张晓磊;陆根书;;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比较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萍;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与团队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2 王汉熙;面向科学出版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及其生成与发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发俊;社会语境与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徐佳;论职业教育课程领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冬卉;大学生多样性与教学针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任义君;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周建高;日本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南开大学;2009年
9 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海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巍;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红娟;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汪振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武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李东;东胜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卢尚坤;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利平;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胡欣;二战后中日教育策略及其比较(1945-2008)[D];湘潭大学;2011年
9 朱兴宏;安徽省科技创新方法及其服务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王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义高;当代宏观教育思潮之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吴晓波,李冬琴,李靖华;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3 张晓静;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4 史宪睿,李兆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2期
5 蔡言厚,田金山,吴厚平;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设置若干原则的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05期
6 邹广文;论文化自觉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1995年01期
7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阳;;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27期
2 陈莉;;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年33期
3 唐海波;傅建平;;关于加强高校国防心理战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12期
4 陈亮;;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严启英;;高校研究性学习的“新”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21期
6 张绪忠;;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职业时空;2008年11期
7 张辉;庞海云;;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审美性[J];黑龙江史志;2009年03期
8 蒋小可;;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哲学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09年02期
10 谷建杰;刘英;;高校农科类专业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柏宏媛;张建国;;浅析现代高校的法制教育[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2 杨敏;;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思考[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永志;杜爱明;董榕;;推进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网络化[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吴丹梅;王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工作[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5 李九丽;;以高校廉政文化推动和谐校园建设[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韩富;郑福平;田媛;;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研究[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立军;翟敬;;高校房地产资源的有效利用[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安怡;冯文全;徐安兴;;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及其保护管理对策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秦红岭;;试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应会君;;关于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与高等教育特色化的思考[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徐殿龙 实习生:刘晓阳;高校:门虽开费“坎”高[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杨代金;高校的CPA培养之路[N];财会信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杨代金;高校的CPA培养之路[N];财会信报;2005年
4 ;高校存储渐成热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5 实习生 韦媚 记者 黄蓉;高校“禁租令”解禁有人欢喜有人忧[N];桂林日报;2005年
6 记者 张伟卿 实习生 徐勤雷;高校出现毕业后“留守一族”[N];济南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苏长虹;高校“租房解禁”是喜是忧?[N];人民日报;2005年
8 扬州大学 陈景春;高校与产业发展互动[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源;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跋涉在革新路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施恋林 王万隆;高校BBS呼唤贴心服务[N];文汇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文清;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君;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文泳;高校科研质量改进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郝运;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年
7 李咏梅;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杨志兵;高等学校薪酬制度与薪酬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雨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桂敏;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与构建模式的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洪林;目标管理在高校办公室中的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沈梦洁;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董锐;高校虚拟科研组织中Cyberinfrastructure建设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杨盛花;制度分析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黄长洵;导生制在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晓敏;高校精神成人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善浩;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6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1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