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同缘学术团队的知识延续性管理研究——以上海某高校学术团队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5 12:55

  本文选题:学术团队 切入点:生命周期理论 出处:《情报杂志》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要促进科技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高校这个前沿阵地,高校学术团队的整体研发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尤其是通过组织结构的有效设置实现团队的知识延续问题。学术团队整体创新能力可被分解为整体性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首先,联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系统结构理论,进行了高校同缘学术团队发展周期的团队构型分析;而后,结合上海某高校具体研究团队,针对其发展中后期的瓶颈进行诊断,并相应提出了同缘团队的层级星型松散结构模式;借鉴贝尔实验室和明尼苏达的经验,提出了从三个方面进行激励的策略,实现了知识在学术团队中有效跨时跨级流动,实现了同缘学术团队的知识延续管理,提升了团队的工作绩效。本文可应用于学术团队建设和组织结构规划方面,对于其他创新类型团队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must grasp the frontier posi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overall R & D capability of academic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articular, the knowledge continuity of the team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effective setting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overall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academic tea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elements: the integr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Firs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heory of system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are considere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fic research team of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the paper makes a diagnosis of the bottleneck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team of the same academic grou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odel of hierarchical star loose structure of the same team is put forward, the experience of Bell Lab and Minnesota is used for reference, and the strategy of motivating from three aspects is put forward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cross-temporal and multi-level flow of knowledge in the academic team. This paper can be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lanning, and can also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other innovative teams.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社会重点项目“电子政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研究”(编号:70533030)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凌四立,陈芳;学术团队与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06期

2 邬小撑;关于构建学术团队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02期

3 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生命周期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4 郑绍濂,骆品亮;分成制与相对绩效评价机制及其效率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5 蒋日富;霍国庆;谭红军;郭传杰;;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02期

6 毛清华;高杨;;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促进策略[J];情报杂志;2010年10期

7 赵文军;谢守美;;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08期

8 杨旭东;栗亮亮;;基于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团队管理的优化分析[J];求索;2006年05期

9 赵正洲;文君;王学才;王亦达;彭红;;高校学术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进化;张松达;夏梦河;;水库群和河网联合调度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2 丁炳红;傅庆林;;科研团队建设与党组织的推动作用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3期

3 朱亮;王剑;;企业研发团队的结构性特征与培训策略[J];北方经济;2006年14期

4 范彦君;;企业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创新——基于协同管理软件的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8期

5 金惠红;杨松青;;高校科研团队效能提升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6期

6 贾志强;;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李少丹;;论竞技状态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胡好;张英波;王传平;;再论运动训练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9 仇乃民;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飞相;葛玉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研究视角探讨[J];商业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樊琦;;物流服务供应链收益分享的变权激励模型[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白春微;;贵州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许崇明;;耳穴现象复杂性再认识[A];第12届全国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娟;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永杰;中国电力与电煤市场协同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缓缓;基于集成模拟的项目型组织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韩晓燕;运动员训练系统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陆建中;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许广;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马卫华;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罗乐;面向设计主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建模及仿真[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金宝;中小企业核心团队有效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栾树山;卷烟研发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向东;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探析[D];兰州大学;2010年

4 刘君;永平铜矿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孟庆运;我国铜、铝期货价格的波动行为特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柳翠;基于自组织的虚拟企业系统协调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卫华;面向服务流的Agent动态定位与集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黎小容;企业高管团队冲突管理方式对决策质量的影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10 李朝玉;F研究所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文;褚建勋;汤书昆;;学习型组织中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05期

2 胡汝银;;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与劳动供给行为[J];经济研究;1992年01期

3 王嵩;田军;王刊良;;创新团队内的隐性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1期

4 王晓光;马费成;;社会网络视角下知识转移的机制与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1期

5 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年02期

6 王学东;易明;占旺国;;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J];情报科学;2009年12期

7 杨斌;王学东;;基于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的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9年12期

8 王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6年02期

9 张宁;陈春宝;;项目团队中知识共享障碍的克服[J];商场现代化;2006年09期

10 安世虎;周宏;赵全红;;知识共享的过程和背景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慧君;基于社会网络演化分析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弘;;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求索;2009年05期

2 傅林;;论大学文化与大学教师学术团队的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3 马卫华;肖丁丁;许治;;大学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成长的“平台—台阶”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2期

4 李雪飞;;高校学术团队构建与学术自由关系之探讨[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5 许卫;;从“超妍分家”风波看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S1期

6 彭晓英;;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煤炭企业融资策略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李春发;王彩风;王博;;基于生命周期的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聂禄玲;徐鹏;;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社会责任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20期

9 钟静;;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10 穆春娟;衡阳;白燕;;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笃军;;浅谈LKJ2000监控装置警惕功能新技术[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2 邓鹏程;谌斐鸣;杨丹丹;毛琦;王香玲;李传川;白莹;;三板溪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林福永;吴健中;;一般系统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一般系统结构模型及其分析(Ⅲ)[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4 曹利军;杜世勋;;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基于企业层面的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李旭;;货车管理车号刷新系统[A];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成立30周年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工程全面竣工投产TMIS工程建设论文专辑(二)[C];2005年

6 杨峰雅;王锋;;GPS车载终端结构及数据流研究[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兴德;叶酉荪;李廷全;;网格系统软件构建方法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8 林福永;吴健中;;一般系统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一般系统结构模型及其分析(Ⅱ)[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9 林福永;吴健中;;一般系统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一般系统结构模型及其分析(Ⅳ)[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10 张洪宇;刘志明;;客运专线综合安全防灾监控系统的研究[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敏;10知名学术团队进驻农业“硅谷”[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团队引进 消解“被同化”之忧[N];文汇报;2010年

3 彭力田;电子商务的系统结构[N];中国石油报;2001年

4 朱文君;大气正气勇气[N];吉林日报;2011年

5 索道;呼叫中心的系统结构[N];金融时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魏新梅;团队缔造 品牌至尊[N];经理日报;2010年

7 索道;呼叫中心的系统结构[N];金融时报;2001年

8 邹统钎 郭丽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浅议[N];中国旅游报;2005年

9 记者 夏斐 通讯员 吴锋;武汉工业学院学术团队“30岁现象”受关注[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何芬;弱财力下城市建设需另辟蹊径[N];衡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丽波;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徐忠伟;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杨振凯;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刘洋;水产业分销电子商务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李保红;基于标准生命周期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化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6 余伟萍;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刘学军;数据流聚集查询和频繁模式挖掘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凌四立;大学学科群系统演进中的学术团队及其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王新宇;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林涛;基于精确时钟协议的网络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宏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家族企业接班人选择问题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2 于卓;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家精神激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逸文;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型组织激励机制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8年

4 贾洪雁;绥化市中盟热电联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王华;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企业成长战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6 季跃华;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企业成长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黄燕奕;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供应链激励方案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占寒;基于环境因素的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9 陆大兰;资产结构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8年

10 郝嵘;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16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16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