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的金陵女大
本文选题:收回教育权 切入点:非基督化 出处:《学海》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缘起于反基督教化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实际是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教育权过程的一个步骤。本文通过金女大在这一运动中的起落沉浮,分析现代中国的教育权概念的建构、确立和向思想领域的扩展。
[Abstract]:In 1920s, there was a movement to "withdraw" the right to education, which originated in anti-Christian education. In fact, it is a step to construct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s a sovereign and independent modern nation-state. Through the ups and downs of Jinnu University in this mov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field of thought.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近代以来中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项目号:07JA8800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9.29;K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天路;抗日战争与基督教大学的中国化进程[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魏喜龙;大革命时期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J];学习论坛;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岩;;金陵女子大学的办学理念及现实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鲁卫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小学教员及其生计初探[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3 王端庆,毛国红,曹大文;加强法制建设是推进21世纪我国高教发展的重要基础[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张继涛;;当代美育发展历程及其问题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王全乐;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杨慧;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8 陈剑光,翟云仙;教会大学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02期
9 胡少明;茹宗志;;20世纪中国两次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之比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陈剑光,翟云仙;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发展史略[J];图书与情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彭尔佳;;清末“教科书”的发生及其编审定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朱宗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5)——中国基础教育史研究(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工读教育等)[C];2009年
4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高等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渊源和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谷忠玉;;近代西方女性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8 邹振环;;《华英初阶》和晚清国人自编近代英语教科书的发轫[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4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喻琴;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9 孙志丽;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彩荣;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洁;民国时期福州教会中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雅卿;兴化美以美会文教事业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邵琴芬;论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合成;上海早期教会学校体育的历史考察[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常贵环;林乐知与《上海新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晶;抗战时期大后方基础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奉莉;抗战时期大后方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成;中国教会大学人才培养特点透视[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子侠;抗战时期教会高校的迁变[J];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琼华;;在女性与国家之间——20世纪初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构与碰撞[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2期
2 韦步轩;;民族主义视野下的桂林抗战戏剧运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3 郑丽丽;郭继宁;;清末留日学生报刊生发的激烈民族主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周石峰;;学生民族主义之效度与限度——以1935年“学生国货年”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5 范翠红;;清末大众政治参与研究——以1901至1905年的拒俄运动为考察中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王才;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7 王桧林,,朱汉国;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视野──评西村成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8 曹艳春;郭智勇;;论民族主义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影响——早期毛泽东统战思想产生背景的另一种解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喜所;;移植与流变: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赵庆云;;论陈德征的民族主义革命性[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家有;;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宣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谢国兴;;民族主义的纠葛与两岸危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3 肖海艳;;陈启天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收回教育权运动——兼谈国家主义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张元隆;;辛亥时期江浙留日学界对近代国家观念的播扬[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5 陈廷湘;;重释五四运动发生的观念基础[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沈建中;;关于章太炎“反赤”——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历史考察[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7 李洪珍;;“民族主义”旗号下上海总商会的解散[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8 蒋海波;;纪念孙文诞辰130周年——“孙文与华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9 林其锬;;孙中山“建设一大中华民族”的理想与廿一世纪华族的团结和联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10 张坚;;民族主义视野下的民初华侨回国参政[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学常;“转型时代”的民族想象与文学表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罗厚立;国家与世界:五四时代读书人的徘徊[N];南方周末;2008年
3 陈于武;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王续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民族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理论与沦陷区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韩宝平;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第一人[N];中国档案报;2005年
6 彭武麟;从理论创构到政治实践[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熊芳亮;“民族主义”还是“国家主义”?[N];中国民族报;2011年
8 贾益;“国族”观念的萌芽[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近代史所 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张鸣;洋人遇见兵[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3 柯继铭;20世纪前十年思想史中的“民意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熊剑峰;20世纪初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外交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玉芹;庚子事变中被杀五大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王淑琴;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D];吉林大学;2009年
8 潘喜颜;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9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林士俊;清末边疆治理与国家整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庆云;试论刘师培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于牧;民国自然科学与民族主义[D];武汉大学;2005年
3 于长江;清帝国的崩溃与“中华民族”称谓的起源与演绎[D];浙江大学;2010年
4 田伟国;论胡汉民早期的三民主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晶;拒俄运动中新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话语构建[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伟然;暹罗华侨教育与民族认同(1912-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冯克学;波兰亡国史与晚清民族主义书写[D];南京大学;2012年
8 李洪珍;政府和民众之中间地带:上海反日会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谭秋霞;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吴稚晖的民族主义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洪武;民族主义与领事裁判权——以法权会议为个案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622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22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