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产学合作平台到实现产学协同创新——基于长三角“985”高校专利数据及典型案例的研究
本文选题:产学合作 切入点:协同创新 出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我国以高校为原始创新动力源的产学合作模式发展日臻成熟,并逐渐涌现出若干合作模式及特征,对藉由高校基础创新能力来提升我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科技能力并最终提升国家整体创新竞争力的发展路径给予了较好的论证。但其间仍存在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诸如:是否存在一些能稳定产出创新成果(如专利、标准、重大科技奖励等)的长效产学协同创新模式?成功的产学合作实践是否存在可复制(或可借鉴)的某些特征?对于新兴的产学合作平台而言,如何构建产学合作的长效协同创新机制?等等。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尝试以"产学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五所"985"高校作为研究样本,检索并整理表征创新主要产出的专利数据对五所高校的产学合作进行分析,并根据专利分析结论,选取典型案例深入挖掘,提炼出目前在我国高校现行并实现了长期有效合作的产学协同创新模式及若干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构建有效"产学协同创新模式"的政策建议,对产学合作理论和发展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which tak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original source of innov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and a number of cooperation modes and characteristics have emerged gradually. This paper gives a good demonst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bility of important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ultimately promoting the overall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ry by the basic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worth exploring during this period. Such as: are there some long-term innovation models that can stabilize the output of innovation (such as patents, standards,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etc.)? Are there some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be replicated (or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successful practice of industry-learning cooperation? For the emerging platform, how to construct the long-term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learning cooperation?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bove think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ake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ode of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cooper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elects five "985" univers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ur country's relatively developed economy) as the research sample. Retrieval and collation of patent data representing the main output of innovation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cooperation of f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elect typical cases to dig deep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patent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bstracts the current mode an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obtained.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industry-learning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的计量研究:合作结构与合作强度”(项目号:70803045)资助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青木昌彦,原山优子;产学合作的发展方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4期
2 吴潍;陈莉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结点分析及其构建[J];价值工程;2007年01期
3 魏江,夏雪玲;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与系统演变[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3期
4 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1期
5 薛风平;;区域创新系统中合作、资源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05期
6 潘杰义 ,刘西林;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优选决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1期
7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年02期
8 张凤,何传启;知识创新的原理和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5期
9 王卓君,李朝阳;基于解决产学研合作创新委托代理关系的产权制度设计[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10 李柏洲;苏屹;;基于SNM的企业原始创新管理工具研究[J];软科学;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鹏程;孔德玲;;泛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比较与创新体系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刘建军;;基于模糊理论的装备质量监督评价[J];兵工自动化;2006年05期
3 杜静;陆小成;罗新星;;区域创新系统的生态化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4 白晶;;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中介配合的城市科技创新模式探索——基于德国慕尼黑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经验[J];城市观察;2010年05期
5 张兵;韩晓明;贺沁荣;;空军机场综合评价模型[J];四川兵工学报;2009年07期
6 万江;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在科技招标项目评标中的应用[J];科技和产业;2005年08期
7 邵云飞;王偌鹏;;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1期
8 孟卫东,易将能,杨秀苔;基于资金信息流的区域创新网络解析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陈莉平;黄海云;;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模型及其运行过程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叶晓梅;;企业研发项目的优选方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晓梅;;科技研发项目优选评价系统的建立[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2 胡晋源;;科技创新与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A];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效能测度体系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营;谢永平;;学习型区域:基于信息化的区域创新系统[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于新凯;胡宝民;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测度[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吕萍;李忠富;;区域创新视角下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挖掘与释放[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8 刘晓敏;;国家创新能力预警研究初探[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罗亚非;;我国中部六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10 杨皎平;吴国通;高薇;;集群网络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核心企业的群内外关系视角[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洪亮;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沈焱;基于价值实现的电信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锐;企业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许登峰;基于社会网络的集群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蒋瑛;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温新民;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赵志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英臣;基于AHP-FUZZY的电子信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巫腾飞;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价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4 柳建容;区域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沈丽娟;宁波与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6 姜伊琼;区域创新系统中FDI溢出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婷;知识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贾亚男;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月玲;产业群的区域经济效应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旭;集群式创新的社会资本激励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2 陆建新;现代委托代理理论的考察与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02期
3 毕克新,赵林海,王博;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J];决策借鉴;2000年04期
4 周静珍,万玉刚,高静;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3期
5 李琳,方先知;产学研知识联盟与社会资本[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8期
6 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03期
7 吴晓波,韦影,杜健;社会资本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探析[J];科学学研究;2004年06期
8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年02期
9 魏江;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03年04期
10 张钢,于小涵;组织网络化发展中的学习机制与创新效率[J];科研管理;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和;钱道中;邹桂根;;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年04期
2 穆义生,孟宝棣;借鉴攻关会战 深化产学合作[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3年01期
3 廖宗明;日本的“产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1994年12期
4 朱子彬,何仁龙,毛永康,马桂敏,乐清华;产学合作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由之路[J];化工高等教育;1998年01期
5 何仁龙;以产学合作为载体多层次多模式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陈涛;辽宁省高校科技与产业合作的统计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7 ;强化产学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力——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高峰论坛暨“IT实训推广工程”2008年会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8 周大恂;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如何走产学合作之路[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9 曾文彪;;政府指导下的产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年01期
10 张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产学合作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立弟;;产学合作,共创未来[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布毅;王占波;胡炜;代振华;;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探微[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郭杨骞;;区域创新体系中大学之动力分析——以武汉与东北地区大学对区域产业的影响为例[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郭海苓;;对当前大学生技能提升的思考和实践[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5 王嘉颖;张倩;;非公共高等教育投入政策的国际比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志广;王仕卿;;高校改革需要管理者的思维向价值领域延伸[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7 陈劲;项杨雪;柳宏志;;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创新团队建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 李本强;周利;蒋启平;;企业嵌入式多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劲;项杨雪;柳宏志;;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创新团队建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李忠云 校长 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力;协同创新 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年
3 记者 李珂;我省加强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管理[N];福建日报;2009年
4 韶关日报记者 黄捷文 通讯员 陈显昶;开展学术交流 促进两地发展[N];韶关日报;2011年
5 ;名校校长张江论剑 再议产学研[N];上海科技报;2008年
6 记者 赵晖;全球首个“软件与系统交付系”落户[N];天津日报;2010年
7 徐晓红 何黎;台湾各高校:我们为“陆生”准备好了[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仇逸艳 吴立群;真心真意合作 全心全意支持[N];无锡日报;2006年
9 杨春红;烟台众德成为中国农大教学实习基地[N];农资导报;2008年
10 记者 王晖邋通讯员 侯晓磊;河大与中国农科院进行战略合作[N];河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海青;经济利益、价值恰当与企业参与[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4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索丰;韩国大学治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文少保;产学合作中的大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百胜;高等学校产学合作教育有关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冯剑峰;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殷保达;创新机制与大学—产业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付艳;“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邓广杰;从专利角度分析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聂琳燕;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法规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王琳;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夏亚莉;校企合作委员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1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3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