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大学生”教育矫正策略研究
本文选题:“问题大学生” 切入点:理论基础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公平理念,对转化"问题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何种方法对问题大学生进行转化,通常的做法是基于不同的类型然后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或是从高校、家长、学生、教师、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分开讨论。文章打破这两种做法,根据理解教育的理念,从情感沟通策略群、教育激励策略群、外围疏通策略群等三个策略群出发,来阐述该如何转化问题大学生。
[Abstract]:The idea of "not leaving a student behi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blem college students".How to transform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usually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and then put forward different solutions, or from the university, parents, students, teachers, soci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a separate discussion.This paper breaks these two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from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group, education incentive strategy group, peripheral dredging strategy group three strategy groups, to explain how to transform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问题大学生的多角度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编号:CEA1101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李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问题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2 吴自爱;;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刍议[J];电子商务;2006年12期
3 江玲;理解教育:理解和改变弱势学生的地位[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4 江芳;查啸虎;;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李爱莉;军校教育改革须以学员主体性为核心[J];海军院校教育;2003年01期
6 华艳红;非公关专业《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徐涛;;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8期
8 申晶晶;交往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03期
9 熊川武;李方安;;论教育中的培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10 张志泉;;反思性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琴;关于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李小波;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海君;关于教育主体性缺失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梁文明;广东——广西教育对口支援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姚贵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初步构想[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崔铭香;我国成人高教“普教化”问题的反思与改革[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董爱芹;语文反思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尤兰萍;高师语文教法课程中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性学习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锋;;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基础与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02期
2 王斌林;戚业国;;大学发展评估:理论、机制与方法[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3期
3 周江林;;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选择[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何军;;美国师范教育大学化的理论基础[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08期
5 曹勇;;论大学生涯规划实施的理论基础[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宫照军;李丹;;试论改进高校教师自我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7期
7 余立;略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J];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8 彭汉庆;试论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J];孝感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9 曹成刚;高师心理学多媒体授课:理论指导与应用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05期
10 张伶;“六环节”实践性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付英;;用TRIZ理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世勇;辽宁大学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N];辽宁日报;2007年
2 记者 周小月;创新经济学研究助推龙江振兴[N];黑龙江日报;2006年
3 记者 谢成明 通讯员 曹喜山;南理工聘请林海专家担任兼职教授[N];泰州日报;2006年
4 胡荣山;宁波港84名硕士喜披硕士袍[N];中国水运报;2007年
5 ;重点培养工商管理特色专业人才[N];消费日报;2008年
6 黄晓和;还“曲式学”以本来面目[N];音乐周报;2006年
7 江树人;“311”特色成就北京吉利大学[N];科技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贾雪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办学特色[N];消费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程曦 学生记者 吴婷婷;培养世界一流计算机人才,我们做得到[N];新清华;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成海;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辅松;基于自组织演化的高校成长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宋延军;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慧君;大学应用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史学正;高等学校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王剑波;中美大学德育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胡雁;从客观到建构:高校课堂教学范式及其变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李春艳;论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职责定位[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崔迎新;美国师范教育大学化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陈明;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相和;适应物理新课改的高师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孟浙金;孟子教育观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蒋国华;新时期大学生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0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0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