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当前中国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观念与路径——基于全国50所高校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8-04-21 11:23

  本文选题:高等学校 +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摘要】: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问题,课题组在我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在创新中实现繁荣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普遍期盼与核心主题。受访者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构成的理解中,问题意识和前沿意识强烈,将学术发展与社会进步有机结合的思维取向突出;对相关主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意愿高度肯认,对其创新能力与成效的评价相对不高;对优化学术发展环境充满强烈期待,对研究者学术素质因素关注相对不足;肯定和认可推进创新的有关举措与建议,"改进评价机制"等被视为助益创新最需着力之处。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应当坚持队伍建设为先,强化学风建设,增进方法自觉,着力培育战略科学家;坚持学术环境建设为重,优化政策和舆论环境,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聚焦质量与创新的评价环境;在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化科研管理创新。
[Abstract]:From November 2009 to February 2010,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5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2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innov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n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expectation and core the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osi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he frontier consciousness are strong, and the thinking orientation of organically combining academic development with social progress is prominent. The willingness of the relevant subject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s highly recognized, and the evaluation of i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is relatively low, and it is full of strong expectations to optimize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ays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of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the researchers. Recognizing and endorsing the releva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innovation, such as "improv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efforts to help innova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gent,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he style of study,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methods, an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rategic scientists, and pers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olicy and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free and relaxed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an evaluation environment focusing on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nd to deepen the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law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评价研究”(项目批准号06JZD0003)成果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建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徽政治生态建设[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李秀敏;论亚相容逻辑中的“矛盾”——达科斯塔的亚相容逻辑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顿新国;从绿蓝问题看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解决[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夏素敏;试析形式理性与辩证理性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李才华;;唯物辩证法对西方科学合理性理论的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孙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现代科学原则[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1期

7 昂永生;;试论政府运行机制创新中的薄弱环节及其成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谢道仁;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佘君;王先俊;;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论十一届三中全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忠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志芳;;简单性维度下科学的真与美[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3 张学义;;科学哲学史上的反常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于小晶;;浅谈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杨德明;;WTO与中国四区域知识产权制度协调[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7 王兴中;;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评判与现实追求[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庆五;;试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过渡的理论拓展[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9 刘强;;社会稳定与刑罚改革的人权刑法观思考[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夏代云;;创造性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以现代原子模型的早期发展为例[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5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巧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探微[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云云;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制度防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肖军华;论科学发展观对江泽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志刚;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明怡;公安侦查活动正当性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9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尹志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武;;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调查与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2 朱九思;克服软弱状态 改进工作方法——谈高等学校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1982年01期

3 刘中凯;付皆;;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环境的调查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北京市要办多种类型的高等学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3年01期

5 张尔琦;;试谈制订高校经济效益的几个指标问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6 王凤玉;;“习明纳”:高等学校的成功教学组织形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7 刘云;;论图书馆建设服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7期

8 ;深入实际 搞好毕业生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1983年03期

9 季啸风;出书 出人 出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年05期

10 王师,李祖培;略谈冶金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相生;孟雪征;郑晓英;;创造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杜月升;;知识生产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永泰;;高校学报网站传播实效性及优化策略[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余秉和;;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监督工作[A];中国建设会计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李勇;;高等学校成本结构与产出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林武萍;尹析明;;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7 童宣海;;我说高等学校安全保卫工作[A];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7年

8 张婷婷;;加强服务意识,,创新高校教务管理[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杨敏;;浅析影响高校政府采购效率的因素及对策[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瑞亮;刘毅;;浅议高等学校招标档案的管理[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保华 关慧;高校定位应遵循市场规则[N];人民政协报;2005年

2 记者 罗静雯;我市两重点学科列入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N];重庆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宋黔云;贵州大学国际化程度获新突破[N];贵州日报;2009年

4 记者 卢彬彬;突出实践特色 破解发展难题 务求取得实效[N];广西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周晓东;建立完善高校“联席会议制度”[N];江淮时报;2010年

6 苗田;教师遭遇池鱼之殃[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侯憬 记者 柯昌万;严禁强制学生统购学习用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记者 仝静海;河北工大迈入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行列[N];河北日报;2006年

9 冯海雪邋史晓蕾;“海带配子体克隆杂种优势苗种繁育技术”成效显[N];科技日报;2007年

10 通讯员 陶红军邋魏化勇 张军有;今冬征兵又有新规定[N];安徽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通贤;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天天;我国高校技术资源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童静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方针;用户信息技术接受的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吴宏翔;市场经济中的高校组织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马焕灵;高等学校学生纪律处分纠纷及其处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海;论社会转型时期高等学校腐败现象的法律规制[D];苏州大学;2004年

2 凌杰;高校目标管理共有要素系统与路径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欢;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性质与地位[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杨耀;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沈晓燕;高校内部管理法治化论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程昭伦;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谭斌;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理论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积勇;高等学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与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9 李晓杰;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分制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牟宗泉;促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2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82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a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