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理论视角下的家庭资本差异与高等教育获得研究
本文选题:家庭资本 + 高等教育获得 ; 参考:《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我国的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日益呈现多样化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同时也加重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层现象。受全球金融危机和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的双重影响,争夺稀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成为个体及家庭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家庭资本如何影响高等教育获得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研究以EMI假设、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为理论基础,运用自编的家庭资本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天津市不同层次类型的2010级高校在校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家庭资本对个体高等教育机会及就读的大学类型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其家庭资本存在显著差异;(2)拥有较多家庭经济资本的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中拥有更多优势;(3)家庭社会资本丰富的学生聚集在高校层次的上层,而家庭社会资本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就读于地方性或职业性为特征的高校;(4)拥有较多家庭文化资本的学生无论是高等教育机会还是就读大学的类型都明显占优势;(5)家庭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对个体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作用不同,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最大、家庭文化资本影响作用其次、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作用最小。 为降低家庭资本的影响作用、促进教育均等的实现,本文提出四点对策建议:(1)充分认识家庭资本差异对高等教育获得的重要影响;(2)弱化家庭经济资本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3)均衡公共文化产品投入数量,进行适度的文化补偿;(4)重视教育累积与延续作用,,均衡大学前的教育资源分配。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expansion polic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moved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popular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cale, the whol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which to some exten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aggravated the phenomenon of stratification with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ffect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competing for scarce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dividual and family attention. In this context, how family capital affects the acquis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EMI hypothesis, economic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and using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f family capital as a measuring tool,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tudents of 2010 levels of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Using SPSS17.0 to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survey data,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1) Family capital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opportunities of individual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ype of university in which they stud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mily capital among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higher education. (2) students with more family economic capital have more advantages in the competi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3) students with rich family social capital gather in the upper clas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disadvantaged family social capital are more likely to study in local or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with more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have obvious advantages both in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in the types of university studies. (5)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household capital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individual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ocial capital is the biggest, the family culture capital is the second, and the family economic capital is the leas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family capital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quality in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countermeasures: 1)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family capital difference on the acquis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2) to weake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conomic capital on the acquis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3) to balance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Pay atten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education and balanc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efore university.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成文;;北京有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欠缺高等教育的高度[J];留学生;2010年06期
2 石碧琼;;高等教育民营化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3 尹建敏;;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4 范微娜;;浅谈中国社会分层下的高等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5 何军;;浅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J];快乐阅读;2011年18期
6 谢遐龄;;高等教育若干问题之我见[J];群言;2011年08期
7 杨卓;;高校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8 易灵;;接受高等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1年13期
9 许建兰;;关于湖南“教育强省”战略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
10 蒋勋;;思考自己的可能性[J];成才之路;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A];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5年
7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魏中华;陈雪梅;边扬;赵晓华;;浅谈交通工程专业的创造教育[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力;秦和:为学生提供最负责的高等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8年
2 吴晶 赵超 郭曼桐;高等教育“211工程”实施成效显著[N];农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志华;30年高等教育硕果压枝[N];伊犁日报(汉);2008年
4 张明平 姜木金;高校应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社会公民[N];镇江日报;2008年
5 万圣兴;切实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N];光华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欣然;本市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N];天津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李鹏翔;高等教育也“应试”,期末“突击”就过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本报记者 徐敏;高等教育:扩容后更应协调发展[N];解放日报;2009年
9 张正瑞;高等教育应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N];吉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陈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转变[N];宁波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5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7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董新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府间财政责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4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9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