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8-05-19 02:37

  本文选题:大学生 + 科技创新 ; 参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未来创新能力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构建科学而完善的长效机制。在考察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基本现状,建议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哈佛大学的成功经验,从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Abstract]: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perfect long-term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e students of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suggests that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Harvard University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light of China's rea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ng educational idea, deepen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personality and constructing campus innovation cultur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further improved.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DIA110256)
【分类号】:G6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马健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2 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3 屈晓婷;姚念龙;;哈佛大学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8期

4 庞雄奇;;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五大保障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5 郭晋;张俊;梁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五大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25期

6 张仁杰;;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26期

7 高有华;王银芬;;当代美国大学课程改革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6期

8 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素霞;;对地方高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闫玲玉;;试论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的构建[J];成才之路;2010年27期

3 郑巴音;;从公司治理角度解读大学治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4 曲耀华;刘清利;;大学章程与大学内部治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张日新;;大学的经济属性、政府角色与成本补偿[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刘莎;;对高校扩招与高校教学质量关系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杨虹;;地方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8 刘志文;;学术自主、文化自觉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黄莉;;在“两课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乔鹤;;民国时期通识教育思想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魏溯华;刘曦;杨大方;姜迎;;浅议高校科协工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王礼鑫;;激励与约束制度重建中的“改革徘徊”——以北大人事制度改革为个案的研究[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王礼鑫;周捷;;北大人事制度改革始末与争论[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张筱茜;;我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与协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裴晓云;;探讨在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敬然;政府分权下大学自主的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6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威;政府与公立高校法律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孙巍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李新翔;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静;基于大学组织特性我国现代大学学术管理制度取向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丽娜;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吴叶林;大学章程立法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7 易高明;田径运动文化对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8 吴正霞;现代大学学术制度的文本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雪飞;中国转型期公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勇;中国公立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以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 尹亮亮;;浅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4期

3 胡紫玲;沈振锋;;从《莫里尔法案》到《史密斯—利弗法案》——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9期

4 黄斌;饶本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年12期

5 蓝江桥,冷余生,李小平,余敏,舒重胜,石绍应;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谷建春;潘文利;;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5期

7 石鸥,刘丽群;意识、手段、机制:我们对美国教育的借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8 陶学文;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教学研究;2003年03期

9 刘智运;;必须重视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10 龚放;;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阶段[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周;孙劲松;;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杨小波;岳华;宋晓慧;;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大家;2010年17期

3 江波;;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市场;2009年52期

4 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董世平;;政法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靳海亮;;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1期

7 徐士元;梅苏蔓;;对大学生开展逆商教育的意义及机制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3期

8 张家明;;面向研究性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3期

9 李喜成;汪发元;;经济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分析[J];大众文艺;2010年06期

10 李智晔;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与方法[J];情报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熊慧素;李宏翰;;恋爱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昕璐;陈友庆;;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佳琪;;大学生离传统文化有多远?[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王平;陶新华;;团体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武青慧;;同伴性教育——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讨[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周光凡;;大学生戏剧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妍 刘忠奎 吉星;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基地[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3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5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9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10 耿建扩邋傅春秘;秦皇岛“大学生低保”何以闲置[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5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适;多学科背景中大学生综合性素质培养的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3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程葵;长沙地区大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吕鹏;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绍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8 李明哲;大学生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宗桂;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08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08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0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