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阶段性成长规律的美国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8-06-02 02:33

  本文选题:创新人才 + 阶段性成长规律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8期


【摘要】:通过分析美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借鉴其阶段性人才成长规律的有益经验,并针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育体制僵化、科研管理缺失、大学凝聚力不足等问题,提出我国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完善科研资助体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American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of its periodic talent growth law, 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of ossified educational system,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sufficient cohesion of universities, etc., which ex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our countr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high level research universities, perfect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广东药学院;
【基金】: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研究"(2010tjk176)
【分类号】:G649.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2 韩永强,孙少敏;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看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外部条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6期

3 李晓轩,牛珩,冯俊新;科研拔尖人才的成才规律与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4年03期

4 刘崇俊;王超;;科学精英社会化中的优势累积[J];科学学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之进;陈霞;;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2 王卫宁;石文华;;中美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比较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维荣;章厚德;安·贝腾多夫;;美国通识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行动——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生物课改革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4 胡义成;;关中文脉论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戴碧霞;;全面提升高等教材质量[J];编辑之友;2007年06期

6 牛珩;周建中;;基于CV分析方法对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特征研究——以“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姜磊;;我国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J];才智;2010年20期

8 唐见兵;尹全军;黄晓慧;;我国高校课程理论研究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3期

9 黄燕青;;高校外语人才教育改革与旅游业需求的应对研究——以厦门地区外语人才培养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10 刘业进;田汉族;;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通识教育[J];武陵学刊;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冲;;中国科学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A];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爱国;;关于我国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聆灵;我国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段志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刘军;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妍;西方自由教育的流变与分化[D];西南大学;2009年

9 王春春;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黄仁国;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慧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冉晓宇;新建高等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新培;大学教师的机构流动与学术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姝廷;学术英才群体接受高等教育背景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芳;科技领军人才成长因素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6 牛换霞;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7 程真;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龙妍;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及内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10 钟碧艳;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卫和;我国90年代高级专家群体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人才;2001年04期

2 王荣德;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3 沈红;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4 赵红州;中国不可淡漠诺贝尔奖[J];科技导报;1995年08期

5 李湘德;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对中美科学家基本素质的抽样调查报告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06期

6 王志田;科学界的社会分层效应[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1年02期

7 曾国屏,李正风;我国基础研究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问题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1年02期

8 李晓轩,曹效业,陈浩,马颜;我国青年科技将帅人才团队建设及学术交流现状研究[J];科研管理;2002年04期

9 贺加,高京生,陈俊国,向焱彬;我军优秀科技人才成才规律调查[J];卫生软科学;1999年02期

10 路甬祥;规律与启示——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马继刚;李小北;;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3期

3 郑家茂;熊宏齐;;围绕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建设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4 蒋华林,李华,刘西蓉;研究型大学本科科研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7期

5 卢晓东;美国联邦政府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6 沈红;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及其体制和组织满足[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7 黄秀兰,闫红;论研究型大学与高科技时代的人才培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朱军文,马晓娜,潘艺林,何仁龙;论本科教育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04期

9 陈德敏;现代工程师:研究型大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10 许迈进,杜利平;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雷玉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岳利民;;研究型大学生理学教学的初步探索——细胞生物电活动教学片断实录[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7 刘福江;吴信才;郑贵洲;郭际元;;“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型大学GIS专业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9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赵如江;研究型大学知识经济的发动机[N];科技日报;2000年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朱清时;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一流学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赵秀红 翟帆;评估研究型大学还要看产学研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宋晓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研究型大学应承担起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9年

5 徐维彬;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刘纯友;我省4亿元资金支持科大[N];安徽日报;2009年

7 ;中国科大探索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新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建设作用[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郭传杰;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实习生李萌;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创新[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5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敏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俊义;我国西部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彤;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化[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6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66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4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