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论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向度与现实旨归

发布时间:2018-06-07 22:29

  本文选题:文化责任 + 大学 ; 参考:《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文化责任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个体对其自身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当然责任,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无不贯穿着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主线。在高深学问、人才培养和引领社会等方面立足于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是大学文化责任的终极追求;以大学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提升大学的文化扬弃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是大学文化责任的路径选择;既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坚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实现"体用互构",是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取向;既着眼于上焉者的文化之"道",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又立足于下焉者的文化之"器",重视文化发展的应用实践,践行"道器并重",是大学文化责任的现实旨归。
[Abstract]:Cultur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natural responsibility of a country, a nation or a group of individuals for their own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runs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t is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university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o base itself 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 advanced knowledge, talent training and leading society, and take the university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Promoting the level of cultural subl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the path choice of university's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which unswervingly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t is als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o learn and learn from all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s that are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in our country and to realize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and social functions". It is the realistic purport of university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o focus on the "Tao" of the culture of the above pers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apparatus" of the culture of the lower one,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Tao and the instrument equally".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黎明;;蔡元培与洪堡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孙美玉;;钱学森之问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方克立;;关于文化体用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4 常乐;论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J];哲学研究;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丽丽;述论中国近代前期对外开放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王天根;评点老子与严复对立宪的检视[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查屏球;;名家选本的初始化效应——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在宋代的流传与接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唐勇;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秦前红;严晗;;中外学术自由权的宪法保障比较[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4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晓洁;;张岱年“综合创新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7 赵德平;陈仲堂;缪淑贤;;浅谈大学特色发展的几点想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衡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程晶晶;;大学人文教育与经典阅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2 张汝伦;;教育的命运[J];读书;1993年10期

3 张铁刚;钟s,

本文编号:1993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93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9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