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
本文选题:课程体系 + 系统 ; 参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从系统的视角看课程体系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的整体","关联"和"整体"是概念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关联主要反映课程之间在培养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它将各门课程粘合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关联关系的量化研究对于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整体性是系统科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主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以及课程实施等人才培养应当重视的几个方面。
[Abstract]:From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whole of a group of interrelated courses", "relevance" and "whole" are th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Relevance mainly reflects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s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and it binds each course into a closely related whole.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relevance relationship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management. Integrity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ystem science which emphasizes that 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parts. The integr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mbodied in the training goal.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function, as well a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作者单位】: 德州学院;
【分类号】:G6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建闽;岳昌君;;高校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关系的算法研究——交互效应矩阵及其改进算法[J];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巩建闽;巩天啸;;课程链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3 巩建闽;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4 王义遒,金顶兵;再论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5 柳中海,范波涛,杨昌兰;交互效应矩阵理论及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4年02期
6 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巩建闽;岳昌君;;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问题研究——以某高校计算机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1期
8 巩建闽;萧蓓蕾;张秀琴;;哪些课程更重要——以某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与毕业生评价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7期
9 陈向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J];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05期
10 巩建闽;萧蓓蕾;董文娜;;框架模型:课程体系编制研究与实践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巍;;中外合作办学语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胡卫东;浅谈香港地区高校“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孔学军,徐志兵;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侯文慧;论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周朵,王春章,尚莉敏;化学新课程学习成效评价标准的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王琳;;高校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蔡雅萱;史晓燕;;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郑文堂,李谏,孙宗瑞;关于大学生就业文化的再认识[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詹国祥,曹焕亚;论高职院校教师行为评价[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赵孟鑫;;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郝玲玲;孙河川;;教师评价意义的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李昌春;张红春;羊建;韩力;左为恒;;教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孙河川;鲁良;刘文钊;郝妍;;芬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对辽宁省教师评价的启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绪堪;;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静波;;英语听说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6 曾昭皓;李卫东;;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核心能力构建为体系的学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丹;小学教师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丽;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珍;高中语文阅读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闫骄阳;高师院校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皓;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范志武;黑龙江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宏启;历史上英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渐进式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刘朝晖,扈中平;对西方教育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3 王义遒;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4 帕特丽夏·加姆波特,马克·查,张建新;技术与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契机与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5 胡弼成;人的主体性: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J];长沙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张际平;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7 黎加厚,刘成新;走向多元化: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8 巩建闽;;试论高校课程体系的子系统与分系统——兼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10 巩建闽;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旭明;科学与人文[D];中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建闽;岳昌君;;高校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关系的算法研究——交互效应矩阵及其改进算法[J];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吴琦,卢卯旺;系统科学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运用[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范珍;;用系统的观点探索高职专业建设[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广田先生等来我院讲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5 湛垦华,董泽娟;从系统科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创立(纲要)[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年01期
6 闵家胤;;系统科学和生态文明[J];未来与发展;1998年06期
7 孙凯飞;系统科学与20—21世纪[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年03期
8 叶峻;关于系统科学的几个哲学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杨伟忠;谈工程管理中的系统思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4期
10 刘运显;系统科学与人的发展之断想[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义平;潘海波;方昕;陈建中;;大学化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尹光福;林江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材料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马小军;张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小军;张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王雁凌;张粒子;麻秀范;;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经济类课程的思考[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许艳华;;《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7 韩艳;秦焕美;关宏志;邵芳芳;;轨道交通课程体系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8 吴淼;李闪;张光宇;;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宋学锋;;编者的话[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余学锋;蔡文菊;韩冰;;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与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玉华 卢惟;构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0年
2 记者 朱振岳;构建少儿校外教育课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徐少虹;国际化软件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启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董康;无锡应急避难教育进中小学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廖镇卿 丛峰 熊芊 李挥;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创辉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中国科技大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现代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3年
7 谢雯;“天价”早教高收费与忽悠,谁来监管[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记者 邢兆远;下决心推倒陈旧的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9年
9 上海大学教授 史定华;系统科学的创新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袁玉立;深国商重组中止 被交易所要求核查关联关系[N];证券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立国;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建及其哲学思考[D];南京大学;2010年
2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飞;我国展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王洪明;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决策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秦永杰;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7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8 胡志勇;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9 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勇;电信网络和谐演进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劳海苗;热带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培训方式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2 肖鸿雁;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肖之岭;构建我国高校龙舟运动课程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5 祖桂玲;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浩;构建高师体育分层结构式课程体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建清;石化学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亮;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谭广;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肖章柯;我国高校地学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028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2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