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28 08:58
【摘要】:中美两国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是以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美国则以培养"责任公民"为目标。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导向,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影响较大。中美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因其目标和理论基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文章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对中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究,其中不乏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有益的方面,为增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启示和借鉴。
[Abstract]: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ina aims to cultivate the "four haves" and th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responsible citizens" as the goal.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based on Marxism and guided b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Dewey's pragmatism. The curriculu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objectiv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which affects the different way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above aspects, this paper makes som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among which there are some beneficial aspec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to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作者单位】: 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512346)
【分类号】:G6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陈爱傼;实现知识、社会和人三因素的平衡与整合——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方向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郭法奇;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6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7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9 陆有铨;素质教育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10 王俊明;中美学校道德教育的若干比较及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魏良婷;;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解与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施莉明;注重职教特色 构建新时期开放型德育课程体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姜长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黄自力;弹性学制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应对方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长伟;实践哲学:教育迷惘中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茂松;师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初探[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秦天爵;应该重视数学的学习与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3 王宁;发展和更新各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宋景濂;;加强化学课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5 朱复华;通过科学研究来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7年04期

6 林振勋;俞孝武;;改革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课教学[J];师范教育;1985年02期

7 ;立足基础理论,推动研究与开发的协调发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1年01期

8 李亚军;;中师数学专业课教法初探[J];师范教育;1987年11期

9 ;研究生教育改革动态(9)[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8年04期

10 万德连;提高工程型硕士生基础理论水平的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199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闻邋方婷 程遥;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也可正常运作[N];长江日报;2007年

2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大学教育应注重基础理论”[N];光明日报;2002年

3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郑思韵;有虑而后有得[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集合优势 突出特色[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晓明;高校地学教育滑坡令人担忧[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6 记者 杨木林 通讯员 郭学旺;重点学科成为山西师大新亮点[N];山西日报;2002年

7 黄衍强;学以致用济苍生[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我省两工程硕士学位点获通过[N];山西日报;2007年

9 夏侯晓昱;为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支招[N];音乐周报;2006年

10 刘维涛;蒋树声(民盟中央主席):高等教育质量观一定要变[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旭红;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在荣;日本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庄怀平;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转换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刘芳;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职业倦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袁程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保升;河北省高等学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7 刘雪春;高校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49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49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0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