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课题或问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18-09-09 16:52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进而决定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基于课题或问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围绕课题进行创新性实验探索。比较而言,课题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学术定向、创新、个性等特点,刚性过强及人文关怀相对缺失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基于课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高校建立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正确引导本科生在兴趣的基础之上践行课题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ring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n determin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goals. The basic goal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subject or question i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Students study and study courses around the subject and carry out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around the subject.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 students trained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subject talents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orientation, innovation, personality, etc. The system of teaching management, which is too rigid and lack of humanistic concern, has a certain restric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subj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Program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ubject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reate a goo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rrectly guide undergraduates to practice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interest.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教务处基地建设与教学评估办公室;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边疆民族地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ZGZHG06004)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捷;为学术还是为职业?——德国大学学习传统及其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2 王义遒;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01期

3 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4 秦小云,别敦荣;论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5 张波;;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结构性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6 庞烈鑫,刘朝晖,闫开印;构建研究型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4期

7 任良玉;张吉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4期

8 李志义;;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06期

9 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10 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巫娟;;浅析科学发展观对思政辅导员工作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何振海;;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的策略选择——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3 柴国荣;詹建国;高连峰;;我国现役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4 卢建飞;史文津;;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5 刘颖;;浅谈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法与对策[J];才智;2011年32期

6 赵军;;评研究生教育的“相对独立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3期

7 陈向军;索凯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2期

8 杨春霞;;浅议大学生成长的激励措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9 温钰兰;;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姜志宏,王妍哲,郑文;在《电工技术》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舒;王大为;;对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在公安教育中发展的探索[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文科;杨胜科;杨红斌;段磊;;整合实验资源 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A];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晓云;张刚;杜云;刘东辉;梁国壮;韩建兵;;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实验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娣;职业型高等教育混合提供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8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晓坤;中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杜保鹏;江西理工大学“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惠;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刘凇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林鑫;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成效及启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忠梅;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春;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职业角色期待转变的教育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刘华薇;民族双语背景下蒙语授课生的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菲;中美中学理科教师入职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志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杨叔子;是“育人” 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3 张芊;刘海燕;;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中的缺失[J];江苏高教;2006年06期

4 邹腊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03期

5 李志义;;让教育回归本然[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2期

6 沈亚平 ,王胜刚;价值与规范:高校规制改革的两个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05期

7 陈朝宗;;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完美性——兼谈我国制度设计的缺陷[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4期

8 韩燕;谈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医教育;200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宇;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涛;;学院积极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工作[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李占忠;日本化工类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评价及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1987年02期

3 傅兴国;论我国高教发展模式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88年01期

4 郁中秀;对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01期

5 沐守宽;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兼议新时期如何搞好人才培养[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6 郭亚芳,朱再法,冯水娟;加强院系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05期

7 谭冠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战略[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刘长宏;戚向阳;刘红兵;;我校开放实验室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年03期

9 邱一鸣,黄裕程,李显凤;教材——学术、学风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10 祝伟倩;浅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惠民;刘沧山;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张学琛;王保顺;李志德;;实验室管理机关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丽莹;杨波;王小唯;;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年

5 刘鹤成;;浅议学术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李炎锋;李明;王玲;汪海燕;;教学基地建设结合产学研合作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立国;;中法高等教育教学的比较与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文斌;;两岸关系新进展给无锡市发展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扈继军;;人才蔚起国运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10 吴会江;;高校的人才供应链管理[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晨光;艺术人才培养要有通识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刘喜东;中国建设报社与沈阳建筑大学签署共建协议[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钟言;重点转向临床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曹锡风;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N];消费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玉兰;能力,栖居在教育的何处[N];光明日报;2010年

6 ;浙江外国语学院全新启航[N];浙江日报;2010年

7 华中文;教育农林“联姻” 携手服务“三农”[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记者 李陈续 计亚男;安徽大学“开门”谋划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颖;奥运人才培养在艰难中突进[N];中国人事报;2004年

10 谷金萍邋 李波 李冰;任明:注重人才培养 勇于开拓创新[N];锦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童话;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淑滨;中国高等学校社会价值增值的协同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夏桂华;基于层次定位的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庄峗;大学综合评价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万曦;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南;美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汤琼英;新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TTP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严峻;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颖;大学权力治理结构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影响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琰;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江娴;化工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何梅;牛津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传统与现代走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包寒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33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233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d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