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学习风格对贝叶斯推理成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2-27 16:43
【摘要】:随机选取125名大学生,按照他们在Kolb的学习风格量表上的得分将其区分为发散者、同化者、聚合者和顺应者四种类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让被试解决疾病问题或者中彩问题。结果表明:(1)学习风格对贝叶斯推理成绩影响的主效应边缘显著;(2)问题情境主效应显著;(3)学习风格与问题情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结论:学习风格对贝叶斯推理任务的影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倾向于主动实验的学习风格者和倾向于抽象理解的学习风格者更能正确地做出估计。此外,不同推理情境中被试表现出"锚定参照错误"偏向。
[Abstract]:A total of 125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scores on Kolb learning style scale: diffuser, assimilator, aggregator and adaptor.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allocation, let the subjects solve the disease problem or win the lottery probl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ain effect of learning style on Bayesian reasoning score was significant; (2) the main effect of problem situation was significant; (3)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learning style and question situ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style on Bayesian reasoning task i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The learners who tend to actively experiment and those who tend to abstract comprehension can estimate the learning style more correctly. In addition, subjects in different reasoning situations showed "anchoring reference error" bia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1180)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9YBB265)的成果
【分类号】:G6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傅小兰,赵晓东;信息表征形式对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2 张向阳;刘鸣;张积家;;知识图式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6年01期

3 史滋福;邱江;张庆林;;明确嵌套集合关系对贝叶斯推理的促进效应[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傅小兰;;表征、加工和控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滋福;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中的认知偏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俊;不同内结构表征和外结构表征对儿童解决数学学科问题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傅小兰,赵晓东;信息表征形式对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2 陈云坤;概率树法——概率论教学中的有效方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3 刘丹红,徐勇勇;住院患者病情危重度的分类决策树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年01期

4 李晓明,傅小兰,宇明;信息的外部表征方式对贝叶斯推理成绩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2004年03期

5 张向阳;刘鸣;张积家;;主体关联性对贝叶斯推理概率估计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6 史滋福;邱江;张庆林;;明确嵌套集合关系对贝叶斯推理的促进效应[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7 张庆林,杨雄;大学生解决四卡问题的叙述理由效应逑[J];心理学报;1998年03期

8 张向阳;刘鸣;张积家;;知识图式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向阳;贝叶斯推理的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欢;THOG问题困难原因初探及促进效应[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博;;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3 陆根书;大学生学习风格量表的设计与开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弘;鲍安平;;经管类大学生学习风格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S4期

5 张劲松;;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陈权;薛艳;刘伟;;专业匹配性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及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07期

7 张劲松;陈阳;;学习风格理论视野中的大学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08年15期

8 杨立刚;;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9 连榕,罗丽芳;福建省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与高校教学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郭中然;韩宏莉;;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偏差与指导[J];文教资料;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熊慧素;李宏翰;;恋爱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昕璐;陈友庆;;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佳琪;;大学生离传统文化有多远?[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王平;陶新华;;团体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武青慧;;同伴性教育——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讨[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周光凡;;大学生戏剧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2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9 耿建扩邋傅春秘;秦皇岛“大学生低保”何以闲置[N];光明日报;2007年

10 王勇;留住大学生“村官”好处多[N];海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兰花;当代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风格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薛艳;大学生的专业匹配性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4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程葵;长沙地区大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鹏;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王绍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9 李明哲;大学生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93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93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