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新经济战略的辽宁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19-01-20 16:39
【摘要】: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是一种宏观视角下的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突出强调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模式,及其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人才资源积聚、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区域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辽宁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域资源分布不均衡。新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思路的同时,也使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矛盾更为突出。充分利用辽宁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结合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通过一系列手段促进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加强高校的区域积聚效应,弥补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现有不足,才能实现辽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Abstract]:The regional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It emphasizes the agglomeration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t promote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ms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promotes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omo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iaoning is rich in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is not balanc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ew economy make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layout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more prominent while making clear the train of thought for Liaon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Liaoning's existing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mea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accumulation effec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by making up the deficiency of the layout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can we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iaon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策略研究”(DIA0803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大学章程的视角”(DUT12RW409)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内部治理的权力场域研究”(JG09DA015)
【分类号】:G649.21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俞建伟;国外大学城概览[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2 方明,吴静;大学城建设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杨章诚;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冯增俊;中外大学城与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定位[J];高教探索;2003年03期

5 吴开俊;国外大学城建设的背景及其发展走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赵祖地,李密;厘清关系 确保大学城健康发展[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戚玉松,沈广斌;大学城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2002年06期

8 王满祥,卢涛;“大学城”建设与发展高教产业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罗良忠,史占中;硅谷与128公路——美国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天山;;从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看高教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

2 李枭鹰;周盂奎;;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7期

3 席鸿建;;略论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6年12期

4 刘德宇;;大力实施教育质量工程 全面提升人才质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6期

5 胡海涵;;浅议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J];文教资料;2007年26期

6 刘小宁;;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基于教育平等权的视角[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7 郭建校;蔚超;高雅荣;;天津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7年18期

8 章丽娟;沙淑清;;论高等教育中的城乡公平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04期

9 杨凤勇;;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三点思考[J];教育;2007年35期

10 陈思静;;关于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昌君;;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人学机会均等化(初稿)[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薛道华;;合理布局高教资源 促进四川教育均衡发展[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3 刘海波;陈亚伟;田华;;不同发展水平下发达城市政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伦敦、上海、宁波为例[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增奇;;高等教育产权会计[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刘惠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6 王雪娟;;构建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探寻[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侯龙龙;薛澜;;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空间分布研究——对三个案例省份的考察[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大良;刘万年;;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与教师教育技术素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晓红;;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公共经济学的视角[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福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妙玲;充分挖掘利用高等教育资源[N];光明日报;2005年

2 杨东平;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N];学习时报;2006年

3 记者 李舒瑜 李文生;赋予深圳特殊政策推动高校事业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记者 张哲浩;陕西高教改革有新路[N];科技日报;2006年

5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 肖正学;区域平衡:高等教育公平和谐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聂春林 特约记者 项俊平;武汉城市圈教育综改启航:部省高校合作破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7 记者 李文生 李舒瑜;广东高教资源应向深圳倾斜[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记者 兰锋;江夏学院(筹)一期工程竣工典礼举行[N];福建日报;2009年

9 记者 严凌;圈内高校对口支持与合作[N];黄石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曲昌荣;整合 转型 嬗变[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彦西;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英娟;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效益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彭勃;高等教育资源的生态化配置与培植[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4 庞国斌;我国公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静;基于组织效率的大学权力结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荣山;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唐海龙;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祖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大学群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昭翠;辽宁省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志成;中型城市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高军慧;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王红悦;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丁礼;“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王建民;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可持续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邓澳利;“学分银行”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苗招弟;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姚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韩冰;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2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12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