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初一学生应激事件、失调态度与抑郁症状关系的追踪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1 08:53
【摘要】:目的:探索失调态度、自尊以及应激事件对初一年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以验证Beck抑郁认知理论在儿童青少年中的适用性。方法:使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儿童失调态度量表、自尊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初次测查了初一年级324名学生,接着每间隔2个月使用全部量表追踪调查4次,对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自尊与失调态度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均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结论: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初一年级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抑郁认知易感因素的发展水平上,东西方儿童青少年可能存在差异。
[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sorder attitude, self-esteem and stress event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Beck's cognitive theory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thods: 324 students in the first gra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tested with Child stress event scale, Child Disorder attitude scale, self-esteem scale and Child Depression scal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they were followed up 4 times every two months with all scales. Multi-layer linear mode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track the survey data. Results: self-esteem and dysfunctional attitude had no significant regulatory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Conclusion: Beck's theory of cognitive susceptibility to depression may not be applicable t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first gra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China. There may b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ognitive susceptibility factors of depress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190020)资助
【分类号】:G647;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文峰;卢永彪;杨娟;谭芙蓉;姚树桥;;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适用性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2期

2 方富熹,方格;对友谊关系社会认知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94年01期

3 吴文峰;陈世英;卢永彪;;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4 申自力;蔡太生;;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条目8的处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9期

5 吴文峰;卢永彪;谭芙蓉;姚树桥;;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在中小学生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宏志;;台湾社会儒家思维的体现[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2 陈世英;高耀;;七年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3 孙昕怡;李红;;不同情境对儿童延迟满足影响研究:团体与个体[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2期

4 张喜燕;杜亚松;龚云;李惠琳;赵滢;刘文文;李炎;杨曹骅;;舍曲林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3年01期

5 李培娥;查静;;高职生语言焦虑与自尊相关性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查静;李培娥;;关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的实证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陈宏志;;台湾社会儒家思维的体现[J];南方论刊;2012年02期

8 尹慧芳;徐改玲;甄龙;杨桂伏;韩通世;;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河南农村常模和信效度[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9 韩晓媛;徐震雷;洪炜;牛力华;刘佩佩;;中学生危险行为、自尊及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1期

10 郑诚;朱剑宇;李鸣;;神经语言程式学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丽华;苏林雁;陈健;;无望抑郁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及其研究述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古秀蓉;理解情境:走近幼儿的伦理视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晓红;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申自力;自尊情感模型假设的检验[D];中南大学;2009年

7 陈君;高中生自杀意念的易感性—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世英;七年级学生抑郁症状认知易感因素的追踪研究及其教育启示[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文娅;初中生责任感及其培养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慧杰;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苏晓岑;硕士研究生的成功恐惧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粟怡;“故事中心课程”促进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万晶晶;初中生友谊发展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雪;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荣春华;组织群体内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三蓉;中学生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晓静;从дружба语义场的跨文化阐释看俄罗斯的民族个性[D];黑龙江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萍,高华,许家玉,黄金菊,王成江;自尊量表信度效度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1998年04期

2 黄小勇;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刘凤瑜;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2期

4 方富熹,,方格;对友谊关系社会认知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94年01期

5 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6 韩向前,江波,汤家彦,王益荣;自尊量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8期

7 吴文峰;卢永彪;谭芙蓉;姚树桥;;儿童抑郁量表在中意儿童中的测量等值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8 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4期

9 申继亮,张金颖,佟雁,周丽清;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11期

10 张秀阁,吴江,张杏钗;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影响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宇;杨娟;章晨晨;蚁金瑶;姚树桥;;社会支持调节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2 蓝利明,吴绍长,吴素琴,汤亚男,王静;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心理防御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11期

3 吴文峰;陈世英;卢永彪;;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4 朴龙范;;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1年02期

5 陈登榜;代吕霞;赖雁;;慢性应激引发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7年Z1期

6 王永丽,张媛;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7 卢蕴容;李惠春;;抑郁症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基础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8 张桂华,张敬悬,翁正;山东农村社区人群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5期

9 郭江宏,沈建宏,宗尧庆;中风后抑郁症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山西医药杂志;2001年05期

10 张颖;张爱伦;;老年抑郁症与冠心病[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建国;;抑郁症的识别与心理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与发病部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达;许唯;占宏伟;刘洪彪;;抑郁症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5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6 吴珂;;脑卒中病人与抑郁症[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林有道;倪秀英;;慢性精神分裂症203例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A];中国民政精神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张卫华;;抑郁症相关的慢性失眠的鉴别:附个案2例[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培琰;;神经可塑性——抑郁症病理生理的新探索[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蔡宗强;严春寅;侯建全;;伴有抑郁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志功;哪些人易患抑郁症[N];民族医药报;2007年

2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病人要注重“三期”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知“郁”才能治愈[N];健康时报;2005年

4 刘京徽;我国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 专家说父母影响是主要原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5 张献怀;抑郁影响每个人[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家有“抑郁症” 你该怎么办?[N];哈尔滨日报;2005年

7 梁月竹;儿童也会患抑郁症[N];健康报;2006年

8 王冠瑛;抑郁症困扰多少“正常人”[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王润华;消化道疾病常与抑郁症为伍[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法律学者 羽戈;官员抑郁何来[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胡华;抑郁症动物模型与脑血管因素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常翼;抑郁症视觉前注意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4 从恩朝;儿童期性侵犯与女性抑郁症的风险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江华;大学生抑郁人际高风险—应激模型实证研究—多时段追踪和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VBM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6 刘宇;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辉;辽宁省医护人员中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源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刘晓华;抑郁症遗传模式及其与CREB1、BDNF基因的关联和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章晨晨;青少年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危险因素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症及其和预后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2 王新;阈下抑郁者对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安艳;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家庭、学校因素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4 熊莉;童年中期受欺负、抑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沈珏;抑郁对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值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陆崇;乳腺癌抑郁症调查及疏肝解郁法干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秦桂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9 丁芳;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瑾;抑郁症患者的移情结构与家庭动力特征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38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38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2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