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27 12:43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影响和如何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Abstract]:The mod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mployment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how to perfect the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
【分类号】:G647.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舍娜莉;;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孙毅颖;普及化进程中美国、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特点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Z1期

3 李晖;孙绍荣;;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制度设计[J];纺织教育;2008年01期

4 胡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杨学新,刘艳玲;从“严进宽出”到“宽进严出”——试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鹿立;;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8期

7 常青云;;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S4期

8 鹿立;周德绿;;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Z2期

9 袁兴国;;结构与功能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的社会学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10期

10 金朝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卫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研究相关问题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宫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作用[J];才智;2009年34期

3 彭曼;;论高职校企合作的积极功能——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4 余俊奇;;新形势下对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5 郭红岩;;社会生源热点形成的高校专业设置动力机制及问题治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3期

6 杨继莲;;大学生失业的社会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宫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大学生村官[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8 鲍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朱新艳;;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输出模式的博弈分析[J];高教论坛;2008年01期

10 陈哲;王苗;苗肖兵;刘国亮;徐国栋;安家菊;;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硅谷;200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孙希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玉成;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6 邵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文利;武汉地区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周西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4 余珊珊;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上海市高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丽;欧盟的就业政策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6 孙婷婷;黑龙江省高教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马醇;服务业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亮;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蔡文丽;女硕士研究生缓解就业压力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蒋娟;大学本科文科专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祖望;走出高校扩招的认识误区[J];高教探索;2001年03期

2 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3 傅林;从高等学校扩招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4 柳士彬;;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若干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1期

5 吴明新;浅谈高等学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03期

7 陈彦敏;;大学生就业的“城市情结”和“白领情结”[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5期

8 刘齐;;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27期

9 王金瑶;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自主性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07期

10 冯泽永;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沈祖芸;[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48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48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6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