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学科”又是“研究领域”: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定位的再思考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nature of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two dimensions, one is that higher education already has a discipline form in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the other is that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s only a research 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inquiry practice. This dual n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makes us not only carry ou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ut als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unified and stable knowledge system, which is an expedient measur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o survive in the modern academic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research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the communication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in an open manner, which is the source of academic vit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o mea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s not the integrity or system of its discipline system, but i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analyze them.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G6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杰;;组织理论与中国大学组织研究的实证之维——读《大学组织与治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 马文·彼得森;;大学和学院组织模型:历史演化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3 陈洪捷;;北大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发展与范式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4 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5 刘海峰;;高等教育学:在学科与领域之间[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6 蔡克勇;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2 林杰;;美国院校组织理论中的科层制模型——以斯特鲁普的理论为原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3 蔺亚琼;;管理学门类的诞生:知识划界与学科体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4 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5 袁本涛;;在学科与领域之间——制度化的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6 刘小强;;学科还是领域:一个似是而非的争论——从学科评判标准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7 郭雷振;;学科标准视域中的“高等教育”学科属性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8 周玉清,毕世栋;试议教育期刊与教育研究的关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戴先凤;;试析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8期
10 骆洁敏;;试论大学组织特性及理论模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严智雄;高职院教育的认同危机及其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万力维;控制与分等:权力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洁;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爱民;职业定位与大学教育职员制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王彦斌;权力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广州大学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志芬;美国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南京大学;2011年
3 张慧;我国教育政策学专业人才培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姝;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瑞;2001-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现状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乃文;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转型困境的利益机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孙蕾;高等教育学博士成长与贡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蕾娜;中美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陈科;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吕中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实践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文·W·彼得森,郭娇;高校组织理论和研究的新进展:分化还是整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2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3 李均;从专学到学科:“科举学”的应然求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覃红霞;科举学研究:在学科与专学之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吴薇;;依附理论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5期
6 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7 李明忠;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与多学科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8 汪永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9 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10 覃红霞;走向开放的科举学研究——科举学学科与专学之争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潘懋元 陈兴德;[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军;;高等教育学何以可能——论高等教育学建设的三个向度[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09年01期
2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3 王建华;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4 刘小强;;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6年03期
5 杨承玖;;关于“高等教育”的界说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1989年02期
6 王建华;高等教育学的演进——学科制度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7 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8 刘小强;;学科建设路线与高等教育学的选择[J];江苏高教;2008年01期
9 李建铁;;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主题分析必要性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10 陈洪捷;;北大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发展与范式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勤高;;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在培养上的不足及改进途径[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董青;单保恩;;Syk—乳腺癌相关基因研究领域中的新宠[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何玮;;开展和深化学科化信息服务之我见[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蓉;;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思考[A];2011年全国医院情报图书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刘慧莉;;构建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新工程制图教材体系[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杨善让;翟国冬;徐志明;王建国;王升龙;孙灵方;;换热设备污垢的预测、监测和对策——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8 肖杰;艾辛;刘明月;陈小虎;;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加强研究的领域[A];园艺学文集——湖南省园艺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幼蒂;王玉浚;;采矿系统工程及其发展趋势探讨[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王佳琦;苟娟琼;;信息资源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分析[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磊;中国学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记者 翟帆;中英互认高等教育学位[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对话主持 本报记者;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校长[N];组织人事报;2010年
4 记者 施慧;化学工程研究领域成果喜人[N];中国化工报;2000年
5 谢利江邋冯智;我市玉米顶腐病研究有重大突破[N];张掖日报;2007年
6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会长 邓伟志;中国妇女研究学科化的百年历程[N];解放日报;2010年
7 屈爱红;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及其实施[N];吉林日报;2010年
8 何频;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学科化偏向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9 温红彦;内地与香港互认高等教育学位[N];人民日报;2004年
10 记者 何雪 通讯员 嘉文;广州44万残疾人无大学可上[N];信息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8年
2 陈莉莉;龚育之与中共党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浩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山;大学学科文化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贺争鸣;我国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研究的思路、模式和优先支持研究领域[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徐岚;新型载体PVC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宣照国;文本挖掘算法及其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陈文娇;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翰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王荣;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3 吴琳;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黄广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发展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邹顺鹏;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理论探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高瑞;2001-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现状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扬;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平台的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段海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学论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赵苁蓉;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献计量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刘丽伟;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8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4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