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就业率的学生资助自适应供给系统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9-06-08 13:22
【摘要】:学生资助的供求关系必然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扩张则资助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经济紧缩则资助供求关系趋于失衡。为应对这一问题,可应用控制论原理,设计学生资助的自适应供给系统:一方面盯住学生就业率,调整风险补偿金比例上限,再辅之助学贷款保险机制,可建立入学资助的双重供给调节机制;另一方面盯住学生父母的社会就业率,使学生生活资助与社会就业率同比变动,可构建生活资助的供给调节机制。这一系统在政策和财政上均可行,还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is bound to be affected by the economic cyc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financial aid tends to be balanced when the economic expansion is expand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financial aid tends to be unbalanced when the economy is tight.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 the adaptive supply system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can be designed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cybernetics: on the one han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can be pegged, the upper limit of the proportion of risk compensation can be adjusted, and the insurance mechanism of student loan can be supplemented by the principle of cybernetics. The double supply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admission subsidy can be established. On the other hand, focusing on the social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parents, so that the student living aid and social employment rate change from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we can construct the supply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living aid. This system is feasible in policy and finance, and can also promote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应急课题(2009JYJR025);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0YJCZH056)
【分类号】:G647.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旭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J];求是;2008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茂忠;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卫;;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回顾及取向[J];广东经济;2009年02期

2 陈建宏;欧秋生;唐虹;;基于中国缓速经济的政策建议[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沈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4 白彦锋;;中国养路费与燃油税“费改税”之迷局解析[J];经济与管理;2009年04期

5 王卫霞;沈红;;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政策设计缺陷与对策——基于就业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1年02期

6 江永清;;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模式研究——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储德银;;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效应评价及展望——以消费者市场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姜君涛;;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借鉴、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0期

9 李晓珍;;对当前我国地方财政几个问题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年05期

10 郭海燕;;对宁夏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时代金融;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沈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沈华;;不同学生贷款模式的偿还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视角[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瑛;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钟云华;学生贷款与贫困生的社会流动:资本转化理论的扩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亮;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志涛;我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2 张伟;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侯晓倩;生源地助学贷款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陈晨;民生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桃,沈红;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沈华,沈红,黄维;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李文利;美国、加拿大高校学生贷款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4 赵中建;美国的现行学生贷款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5 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6 刘仁龙,吴治娟;我国助学贷款的现状及风险成因[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明兴建;高善生;;中国国家助学贷款两难问题的信息不对称范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赵民;影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3期

9 于立勇,詹捷辉;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违约概率预测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10 王剑;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及其发展建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健;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杨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识别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3 金正茂;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董积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刚;;高校勤工助学多元目标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25期

2 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5期

3 孙涛;试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我国的学生资助[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高蕾;;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研究[J];大家;2011年15期

5 沈东华;;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运行机制存在不足研究[J];成才之路;2007年36期

6 ;周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效果显著[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年02期

7 胡敏华;;浅谈杭州市学生资助工作的数字化建设[J];浙江教育技术;2010年01期

8 金安娜,王宁,吴旭东,林琳;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比较研究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5年22期

9 ;订单式”培养 中职生就业率达95.8%[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10 邓伟;刘春兰;胡海;;关于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失业率水平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楚有斌;;浅谈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率所起的作用[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刘同德;;家庭人口·就业率·生活水平[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3 张晓庆;巩少伟;;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与东北振兴[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4 宋旭璞;张万朋;;构建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以上海为模式对象[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肖冬荣;傅坤;葛春林;谢毓俊;;基于Box-Jenkins建模法的就业增长率预测模型[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刘红一;马廉科;刘继红;;辽宁省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与对策[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周广伟;;从艺考热现状谈我校艺术生的培养与发展[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李真真;;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昆明;;浅谈中职扩招的可行性及对策[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钱岳金;袁栋;;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浅谈职业教育的发展——关于2003—2005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启示[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邋 陈强 冯海宁 刘楚汉;高校教育该用哪把尺子来衡量?[N];市场报;2008年

2 记者 陈建强;天津控制就业率偏低专业招生规模[N];光明日报;2009年

3 记者 刘欢;本科生工学管理学专业就业率最高[N];北京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元斌;高就业率为荔波职教带来“磁场效应”[N];贵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刘艳美 通讯员 梁嘉敏;广东大学生就业率高于全国[N];南方日报;2009年

6 记者 卢兴江 实习生 潘丽明 通讯员 黄沛华;全区社区劳动力就业率达99%[N];中山日报;2009年

7 周国忠;高校再不能闭门办学了[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郭立场;就业率,高校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审计报;2006年

9 李忠斌;大学就业率统计应取消[N];人民日报;2006年

10 江迪;实行中长期就业跟踪制度[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德;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黄志岭;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和户籍差异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宇;基于利益主体选择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赵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动态[D];南开大学;2009年

5 吴芹;欧盟失业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胡娇;教育与就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罗三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楚;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霍阳;我国残疾人口的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献军;学生资助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李云霞;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红玉;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白玉芳;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7 徐咏梅;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武佳;CUBA运动员就业问题调查与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张建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孙覃s,

本文编号:2495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95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1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