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德育课程的网络载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17:33
【摘要】: 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等),以及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价值、规范、态度等意识形态的过程。由于非正式学习要素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产生影响,使后者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性经验,因此隐性课程也具有德育功能,隐性德育课程的概念也随之提出。 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以内隐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以及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的过程。 隐性德育课程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交流工具。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近网络,另一方面也为隐性德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载体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塑造德育工作的新形象、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鉴于此,我选择隐性德育课程的网络载体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题目,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讨,能引起德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从实际操作层面给德育工作者提供些微可以借鉴的思考和对策。 本文从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德育功能及现有载体的介绍出发,进一步分析了E-mail、BBS、QQ和Blog(博客)四种不同网络载体的隐性德育功能,特别是对大学生博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博客写作有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的培养、道德修养的提高、坚韧性格的养成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操作层面探讨了诸如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树立网络德育观念,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载体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塑造德育工作的新形象以及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网络系统等一系列相关对策。 通过对网络载体的分析与研究,本文认为,尽管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但只要合理利用,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网络载体必将成为一条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论文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献:国内关于网络德育的论文、著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心理的论文,德育载体的论文,以客观地分析网络载体作为隐性德育课程载体的可行性、必要性,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网络化操作与管理提出设想。 二、案例分析法。本文通过对E-mail、BBS、QQ和40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Blog(博客)的案例分析与研究,初步了解、掌握了各种网络载体形式的特点及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为以网络作为隐性德育课程载体的可行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本文在借鉴传统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网络德育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利用网络载体开展德育工作的相关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698379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怡君;;隐性课程视角下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初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孟颖佳;基于隐性教育理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2 赖丽;论基于网络的青少年道德学习[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德刚;在网络载体上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98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9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