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0-06-19 05:32
【摘要】: 本研究从历史学、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西方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演变历程的钩沉,从人的主体结构与知识形态两个视角,论述了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梳理了两者结合的理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的把脉,对推进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几点富有建设性的想法。 考察西方大学教育发展史发现,自由教育并非是像学术界一贯认可的那种单向度的人文教育,而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当今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的现代模式,是自由教育的理想在现代大学中的自然延伸;人文教育是西方大学教育的基石,它总是与科学教育在张力中协调发展,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人文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基础,但它不是人文教育的全部,其核心旨在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问题是人类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西方大学一直致力的理念,也是当今乃至未来世界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首先是从复兴人文教育、提高人文教育的地位以及重构人文教育开始的。 从人的主体结构看,希腊人强调人的发展是理性与非理性均衡发展,但是偏向理性发展。而后观念论哲学把人的发展完全归结为理性的单向度发展,导致理性主义泛滥无归。继而生存论哲学在批判观念论片面强调理性之维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即把人的发展完全等同于人的非理性的片面发展。无论把人的发展说成是理性发展的观念论哲学,还是把人的发展归结为非理性发展的生存论哲学,都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因此逼近理性主义;充分肯定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不因此而走向非理性主义。任何现实的认识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内在统一,人的主体发展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协同发展。人的理性之维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来培养,人的非理性向度需要人文教育去呵护。因此,从人的主体发展层面看,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非常必要,大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与统一。 从知识形态视角看,科学和人文,有如春兰秋菊,各有所长,科学知识有它的性格特征;而人文知识也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就认知层面而言,人文知识具有浓厚的经验色彩;而科学知识具有典型的理论意味;从获取知识方法手段上来看,科学知识主要是依靠逻辑推理的、实证的方法手段获取的;而人文知识则是通过感悟的、神秘的方法手段获得的;从心理效应上看,科学知识能唤起人们大致相同的反映,是可以统一的;而人文知识则会激起丰富多样的感受,是允许多元的;从知识的效用价值上看, 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 科学知识讲求实效性原则,最终用于改善人的物质生活;而人文知识则是调节人的心 态的,具有提升人格的功能。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虽有区别,但有联系和相通以及互 补之处。科学是人文把握世界和人生的基础和中介;人文为科学发展引路和导航,科 学发展离不开人文之光的普照。人文与科学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与两者功官题拼卜性,充 分说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因此,从知识形态角度看,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具有可能性。 近代教育形成后,人文主义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始终矛盾和冲突着,在19 也丝己后半期和加世丝己初期,这种矛盾和冲突曾达到顶峰。在这矛盾和冲突中,出现了 两种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思维方式:人文科学主义教育观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观。前者在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做法上倾向于以科学为准则、核心或取向的方式 来融合两种教育;而后者则主张以人文为目的、主轴或取向的方式来融合两种教育。 前者融合的结果便是人文教育科学化;后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及技术 教育人文化。相形之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念更贴近教育的本质,更有利于推进大 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正是在这一理念下,世界各国大学在加世丝己中后期形 成了文理渗透模式、理想与务实融会模式以及通识教育模式,来描差大学人文教育与 科学教育结合。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具有典型的人文教育本位特征,表现为强烈的伦理主义色彩。 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不断东渐,科学教育进驻大学,并在大学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 的创字,人文教育的中心位序受到挤压,呈现出两者并存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状况。 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成了近代人苦苦思索的问题。近代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侧印为前 提,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文化论式,来协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大学中的J创字, 以回应现代化的挑战。然而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在教育 与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同构关系的传统背景下,经过了科玄论战、通专之辩,特别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专才教育教育模式之后,大学教育一度有科学主义倾向,人文教 育表现为科学至上性、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取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错;朱春梅;;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J];教书育人;2011年18期

2 ;人文教育不能沦为经济附庸[J];理论与当代;2011年07期

3 吕瑞桓;;化学教学要加强人文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6期

4 刘路峥;;浅析家庭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5 钱嘉熙;;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6 魏俊峰;;跳动的音符——浅谈音乐教学中渗透的人文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7 庞学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河南教育(下旬);2011年09期

8 刘芳;;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7期

9 沈刘丽;;体现人性教育,涵养人文精神[J];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05期

10 刘群;;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报告”[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彬;;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中的人文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2 廖鸿灵;;再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A];2006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许纪霖;;人文教育究竟何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郑思晨;;初探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5 胡冬煦;;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6 胡海燕;张晓艳;;浅谈中医课程在西医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陆自荣;王宏波;;理性的结构与教育模式的转换[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戴喜玲;;重视护理队伍人文教育促进医院服务文化发展[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刘海春;葛红娟;;浅论工科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祁建立;;高职不可轻视人文教育[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柳;加强“人文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2 吴泽华;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和谐社会[N];汕头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傅小平 特约记者 丁丽洁;人文教育:国家和谐康泰之本[N];文学报;2005年

4 石小康;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贵州日报;2008年

5 大理州实验小学 赵子志;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新途径[N];大理日报(汉);2009年

6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郭英剑;人文教育关乎大学的本质[N];中国经营报;2009年

7 记者 高新军;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教育[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陈日亮;着重加强人文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王忠安;人文教育门槛有多高?[N];文汇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何光锐;校园剧背后的高校人文教育改革[N];福建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刘军;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宝岐;耶鲁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8 庞振超;1949~199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变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孙秀云;论科技时代人的发展困境[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峰;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和人文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兰海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海波;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屈林岩;新世纪科技人才的人文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艳秋;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涛;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傅龙华;走向完整的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妍;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探析[D];天津大学;2004年

9 尹国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玲芳;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20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20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0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