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上海市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9.2
【部分图文】:
培养“紧缺人才”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课程结构调整开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他们认为随着专业培养目标“学制”计划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科之间的删减整合、新增课程的推及教材开发,都会给各教学单位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压力。组织力量做好这是保证“紧缺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关键(赵新民,2005;宋杰,2005此外,要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见习或锻炼,以增加其实践工作能力,并努力成为“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有计划地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人员、工程师来校兼职任课,适当选调一些有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和本科以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赵新民,2005;宋杰,2005)。(二)高校学科建设从研究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2001年之前,高校学科建设的研究从01年之后,研究者们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研究成年达到峰值,06年有所回落,但文章数目仍处在高位。
市有关部门发布的人才供求信息统计结果,2006一2007年间,上海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呈现上升之后回稳的态势。从图3①可看出,2006年起,上海市的整个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和供给量不断的增加,2007年均稳中有落,但求人倍率基本保持在0.9左右,即平均每10个求职者竞争9个岗位。由此看来,市场的人才需求与供给总量基本平衡。万人O今87石435之奋土 00001仆000以以翻..根转人数曰臼峨求职人数\、彝一求人侈率图3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的变化趋势2.人
笔者紧接着将紧缺学科的毕业生环比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金融业、文化艺术及娱乐业五个部门的就业弹性进行拟合(见图4),从拟合图上可以看出:紧缺学科毕业生的环比变化很小,环比线的斜率为负,呈略微走低的趋势;而与其对应的上述5个行业就业弹性线斜率为正,并呈快速走高趋势。也就是说,从2001年开始,上述5大行业的发展迅速,行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但同期,高校培养的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却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目前上海市的工业等5个行业对人才需求旺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促进宁夏大学持续快速发展 宁夏大学“学科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隆重召开[J];宁夏工程技术;2011年02期
2 张勇明;蔡晓光;刘歆;;浅谈教研室领导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3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促进宁夏大学持续快速发展 宁夏大学“学科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隆重召开[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立场与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5 周利;;学科建设和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培育的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1期
6 张曙明;;学科建设与跨世纪高校教师队伍组建[J];高教与经济;1995年03期
7 刘增丽;;构筑学科梯队加强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策略[J];中国人才;2011年14期
8 周洪宇;;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历史自觉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1期
9 李勇;刘国瑜;;从科研角度探讨大学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11年04期
10 ;我校与青海师范大学签订学科建设合作协议[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煜辉;中医情志学科建设及情志病证临床防治框架构建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8年
5 李冲锋;领导教育学的学科自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8 韩伟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王梅;基于生态原理的学科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珊珊;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上海市高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班武;医科大学学科建设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综合评估软件系统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3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4 李小晖;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回顾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婷婷;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建设雏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丹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于文波;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栗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乔宏刚;1987年-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概述[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何杨;追求“史”的分量 写“史”意识的灌注[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50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5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