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优化
发布时间:2020-10-22 04:42
德育工作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党和国家曾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学校、教师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一直都以显性德育为主导。但是在社会环境变得极其复杂、影响大学生的因素也极其多元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等显性德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运用除此之外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以便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这就涉及到隐性德育的问题。 隐性德育,就是德育工作者按照预定的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一种新型的德育。 本文在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精神指引下,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高校隐性德育这一新的课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对高校隐性德育作出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隐性德育的特点,然后从内容上对其进行了分类并且分析了其功能。最后分析了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接着从建设成果和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分析了现今高校隐性德育的现状,并且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两方面分析了不足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高校隐性德育现状及其缺陷,提出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
【学位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1.2.1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1.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1.2.3 简要评析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对比法
1.4 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重点及难点
第2章 隐性德育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问题
2.1 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2.2 隐性德育的特点、分类、功能
2.2.1 隐性德育的特点
2.2.2 隐性德育内容的分类
2.2.3 隐性德育的功能
2.3 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关系
2.3.1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关系
2.3.2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的关系
第3章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3.1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3.1.1 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传统的、显性的德育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
3.1.2 传统的显性德育的自身局限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应激心理
3.1.3 高校网络化环境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
3.2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现状概述
3.2.1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建设成果
3.2.2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存在的不足
3.3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3.3.1 主观认识方面
3.3.2 客观实践方面
第4章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
4.1 重视隐性德育的作用,加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结合
4.1.1 加强显性德育,发挥显性德育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的积极作用
4.1.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显性德育中隐含的隐性德育因素
4.2 加强隐性德育自身的开发
4.2.1 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开发其中的人文精神
4.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4.2.3 优化校园规章制度,发挥其积极的隐性德育作用
4.2.4 建设和谐校园关系,发掘校园人际关系中的积极隐性德育因素
4.2.5 加强校园网络方面的管理,发挥网络中隐性德育的因素的积极作用
4.3 加强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
4.3.1 加强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
4.3.2 加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1108
【学位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1.2.1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1.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1.2.3 简要评析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对比法
1.4 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重点及难点
第2章 隐性德育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问题
2.1 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2.2 隐性德育的特点、分类、功能
2.2.1 隐性德育的特点
2.2.2 隐性德育内容的分类
2.2.3 隐性德育的功能
2.3 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关系
2.3.1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关系
2.3.2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的关系
第3章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3.1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3.1.1 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传统的、显性的德育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
3.1.2 传统的显性德育的自身局限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应激心理
3.1.3 高校网络化环境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
3.2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现状概述
3.2.1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建设成果
3.2.2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存在的不足
3.3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3.3.1 主观认识方面
3.3.2 客观实践方面
第4章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
4.1 重视隐性德育的作用,加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结合
4.1.1 加强显性德育,发挥显性德育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的积极作用
4.1.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显性德育中隐含的隐性德育因素
4.2 加强隐性德育自身的开发
4.2.1 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开发其中的人文精神
4.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4.2.3 优化校园规章制度,发挥其积极的隐性德育作用
4.2.4 建设和谐校园关系,发掘校园人际关系中的积极隐性德育因素
4.2.5 加强校园网络方面的管理,发挥网络中隐性德育的因素的积极作用
4.3 加强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
4.3.1 加强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
4.3.2 加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万柏;网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J];理论月刊;2003年05期
2 周凤林;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年09期
3 吴海燕;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邱伟光;坚持与时俱进地创新德育理论——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 [J];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Z1期
6 肖兴国;;略谈隐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曹勇;论高校隐性德育作用机制的优化[J];医学教育探索;2003年02期
8 王彩芳;隐性德育及其校园资源的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02期
9 王雄;;高校德育工作隐性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4期
10 朱耀华,赵华朋;浅议德育中的隐性教育[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851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5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