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隐性课程建设探讨
发布时间:2020-10-27 23:10
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隐性课程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本文旨在大学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期冀大学能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全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阐述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借鉴前人对隐性课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对大学隐性课程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解;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第四部分则主要介绍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现状,指出隐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试图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论述大学隐性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提出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建议;最后,得出结论。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等。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64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 国外研究概述
(二) 国内研究概述
三、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课程
(二) 隐性课程
(三) 大学隐性课程
(四)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
第二章:大学隐性课程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分析
一、大学隐性课程的内涵
(一) 大学隐性课程的内涵认识
(二) 大学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及活动课程的关系探讨
二、大学隐性课程的特征
(一) 教育内容的依附性、多元性、开放性
(二) 教育过程的潜隐性、濡染性、暗示性
(三) 教育效果的差异性、愉悦性、持久性
三、大学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 物质层面
(二) 制度层面
(三) 精神层面
(四) 行为层面
第三章、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探究
一、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 大学教育的使命要求
(二) 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二、加强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对大学生理性因素发展的意义
(二) 对大学生非理性因素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现状概述
(一)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现今成果
(二)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二、大学隐性课程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一) 主观认识方面
(二) 客观实践方面
第五章: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对策
一、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教育性原则
(三) 以生为本原则
(四) 创新性原则
(五) 特色性原则
二、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 大学隐性课程物质层的建设
(二) 大学隐性课程制度层的建设
(三) 大学隐性课程精神层的建设
(四) 大学隐性课程行为层的建设
第六章:结语
一、关于本研究的结论性感想
(一)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很重要
(二)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策略很重要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9206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64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 国外研究概述
(二) 国内研究概述
三、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课程
(二) 隐性课程
(三) 大学隐性课程
(四)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
第二章:大学隐性课程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分析
一、大学隐性课程的内涵
(一) 大学隐性课程的内涵认识
(二) 大学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及活动课程的关系探讨
二、大学隐性课程的特征
(一) 教育内容的依附性、多元性、开放性
(二) 教育过程的潜隐性、濡染性、暗示性
(三) 教育效果的差异性、愉悦性、持久性
三、大学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 物质层面
(二) 制度层面
(三) 精神层面
(四) 行为层面
第三章、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探究
一、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 大学教育的使命要求
(二) 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二、加强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对大学生理性因素发展的意义
(二) 对大学生非理性因素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现状概述
(一)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现今成果
(二)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二、大学隐性课程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一) 主观认识方面
(二) 客观实践方面
第五章: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对策
一、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教育性原则
(三) 以生为本原则
(四) 创新性原则
(五) 特色性原则
二、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 大学隐性课程物质层的建设
(二) 大学隐性课程制度层的建设
(三) 大学隐性课程精神层的建设
(四) 大学隐性课程行为层的建设
第六章:结语
一、关于本研究的结论性感想
(一)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很重要
(二) 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策略很重要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洁,税伟;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内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年03期
3 大学精神与教育创新课题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4 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5 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6 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7 简世德;论隐形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8 陈红军,贾莲芝,宋书通;潜在课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及设计[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9 王桂林;潜在课程: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教育探索;2003年06期
10 郝建功;高校校园建筑文化建设的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峰;中国大学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先国;高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碧青;隐性课程评价的理论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振英;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与借鉴[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9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5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