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课效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2 20:56
本文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与德育理论的有关研究方法,对高校德育课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着眼于提高高校德育课实效,把研究目光聚焦于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索,具体针对高校德育课教学之“实然”、“应然”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理论研究、调查访问、数据分析等方式,以期对提高高校德育课教学效果的若干因素有所厘清,试图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有所启迪。论文突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客观、全面、科学评价高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制约高校德育课的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德育理念与我国具体国情,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以提高高校德育课的实际效果为目标,提出构建以“沟通性”的“对话”为本质的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理念,试图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成为师生精神敞亮、视野开阔、观念交流、对话共享的过程,师生共同体验德育生活的幸福。论文同时指出,构建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理念只是理想实现的第一步。高校德育要想拥有强大的推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仅仅从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来寻求突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托于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必须将高校德育工作置于全社会...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校德育课程执行情况
对高校德育课程教学形式看法的统计图
.很低图6认为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合理程度统计图如图6显示,对于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程度的看法,45%的人选择一般,选择科学合理程度较高的占34%左右,巧%的人明确表示不科学、不合理。3、高校德育课程教学班级规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高校两课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模式[J]. 陈戈. 中国成人教育. 2007(04)
[2]试析高校“两课”面临的挑战及其改革策略[J]. 严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06)
[3]高校“两课”教学理念创新[J]. 侯万福,王登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06)
[4]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 张增田,靳玉乐.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8)
[5]当前我国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对策[J]. 韦廷柒.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7)
[6]影响高校“两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 于景洋,周云峰.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7)
[7]信息时代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思考[J]. 汤静清,秦秀清. 理工高教研究. 2004(01)
[8]高校德育课程现状及其建构的思考[J]. 滕云,周鸿刚. 思想·理论·教育. 2003(Z1)
[9]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班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来自异域的毒眼[J]. 沙水. 读书. 2001(12)
本文编号:2913260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校德育课程执行情况
对高校德育课程教学形式看法的统计图
.很低图6认为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合理程度统计图如图6显示,对于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程度的看法,45%的人选择一般,选择科学合理程度较高的占34%左右,巧%的人明确表示不科学、不合理。3、高校德育课程教学班级规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高校两课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模式[J]. 陈戈. 中国成人教育. 2007(04)
[2]试析高校“两课”面临的挑战及其改革策略[J]. 严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06)
[3]高校“两课”教学理念创新[J]. 侯万福,王登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06)
[4]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 张增田,靳玉乐.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8)
[5]当前我国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对策[J]. 韦廷柒.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7)
[6]影响高校“两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 于景洋,周云峰.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7)
[7]信息时代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思考[J]. 汤静清,秦秀清. 理工高教研究. 2004(01)
[8]高校德育课程现状及其建构的思考[J]. 滕云,周鸿刚. 思想·理论·教育. 2003(Z1)
[9]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班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来自异域的毒眼[J]. 沙水. 读书. 2001(12)
本文编号:2913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1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