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
发布时间:2021-07-17 17:42
大学精神是大学之为大的根本精神。对大学精神的研究可采用多种视角来展开。本文选择人文主义的视角,既是大学精神这一命题的终极意义使然,也是为了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借助文献法、历史法和比较法来研究这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达到揭示大学精神的涵义、追寻中西方的大学精神的流变和变迁、研析大学精神的时代表征、挖掘大学精神的价值,通过探究大学精神的失落以达到实现重建大学精神而走向大学的未来的目的。 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 导论。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大学精神的内涵探究。从追溯大学的起源和探究大学涵义入手,揭示大学精神的内涵;明晰大学精神的几个相关概念:大学理想、大学使命、大学目标;阐明人文视界的选择。 第二章:西方大学精神的历史流变。主要研究纽曼“大学为教学而立、为学生而立”的古典人文主义大学精神与牛津大学的“以人为本”、洪堡的新人文主义大学精神与柏林大学“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融合的美国现代...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
二、 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精神:大学之为大的根本精神
一、 大学的起源及大学的涵义
二、 大学精神的内涵
三、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想
四、 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
五、 大学精神与大学目标
六、 大学精神与人文视界
第二章 追寻大学精神:西方大学精神的历史流变
一、 中世纪大学的世界精神
二、 纽曼与牛津大学的“重视教学,以人为本”
三、 洪堡与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四、 美国大学与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精神的融合
(一) 美国大学精神的哲学基础
(二) “崇是求真”与哈佛大学
(三) “威斯康星思想”与威斯康星大学
五、 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精神
第三章 追寻大学精神: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变迁
一、 中国古代“大学”的“大学之道”
二、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自由创新”
三、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的“教授治校,通识为本”
四、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五、 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
六、 文革时期大学精神的畸变和晚近大学精神的回归
第四章 大学品格之造就:大学精神的时代表征
一、 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 大学理想的追求
三、 学术传统的承传
四、 办学特色的彰显
五、 大学人人格气质的张扬
第五章 大学生活世界之根:大学精神的价值
一、 发展价值
(一) 人的发展
(二) 大学的发展
(三) 社会的发展
二、 科学价值
(一) 学术价值
(二) 科学精神
(三) 科学的社会功用
三、 人文价值
(一) 人文与人文精神
(二) 文化精神
(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四、 美学价值
(一) 大学人的人格气质美
(二) 大学人文环境的美学价值
(三) 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第六章 大学之未来: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发扬
一、 大学之遗忘: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
(一) 制度文化背景与社会因素的制约
(二) 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凸显
(三) 大学人牛虻精神的迷失
(四) 大学师生关系的疏离
(五) 大学校长的暗淡无光
二、 大学之未来:大学精神的塑造与发扬
(一) 重建大学精神的呼唤和努力
(二) 大学精神的时代追求
(三) 大学校长的超凡魅力
(四) 大学师生相互砥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288640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
二、 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精神:大学之为大的根本精神
一、 大学的起源及大学的涵义
二、 大学精神的内涵
三、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想
四、 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
五、 大学精神与大学目标
六、 大学精神与人文视界
第二章 追寻大学精神:西方大学精神的历史流变
一、 中世纪大学的世界精神
二、 纽曼与牛津大学的“重视教学,以人为本”
三、 洪堡与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四、 美国大学与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精神的融合
(一) 美国大学精神的哲学基础
(二) “崇是求真”与哈佛大学
(三) “威斯康星思想”与威斯康星大学
五、 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精神
第三章 追寻大学精神: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变迁
一、 中国古代“大学”的“大学之道”
二、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自由创新”
三、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的“教授治校,通识为本”
四、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五、 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
六、 文革时期大学精神的畸变和晚近大学精神的回归
第四章 大学品格之造就:大学精神的时代表征
一、 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 大学理想的追求
三、 学术传统的承传
四、 办学特色的彰显
五、 大学人人格气质的张扬
第五章 大学生活世界之根:大学精神的价值
一、 发展价值
(一) 人的发展
(二) 大学的发展
(三) 社会的发展
二、 科学价值
(一) 学术价值
(二) 科学精神
(三) 科学的社会功用
三、 人文价值
(一) 人文与人文精神
(二) 文化精神
(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四、 美学价值
(一) 大学人的人格气质美
(二) 大学人文环境的美学价值
(三) 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第六章 大学之未来: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发扬
一、 大学之遗忘: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
(一) 制度文化背景与社会因素的制约
(二) 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凸显
(三) 大学人牛虻精神的迷失
(四) 大学师生关系的疏离
(五) 大学校长的暗淡无光
二、 大学之未来:大学精神的塑造与发扬
(一) 重建大学精神的呼唤和努力
(二) 大学精神的时代追求
(三) 大学校长的超凡魅力
(四) 大学师生相互砥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288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288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