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学教师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16:44
本论文是一篇探讨高等师范院校新设立的科学教育专业在培养未来从事综合性的《科学》课程教学和研究的“科学教师”的过程中,应当设置什么样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专题论文。旨在为建设面向综合性科学教师培养的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提供研究基础,为构建适宜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性建议。本论文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研究的出发点,着重探讨了面向综合性科学教师培养的科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意义,比较分析了中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方面的差异,根据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兴办过程中课程设置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基础、目标、理念和原则、以及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分析论证了面向科学教师培养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问题。本论文由五个研究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当代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概观。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当代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通识教育及其课程设置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着重对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对其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内容和开设方式进行了比较...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羊n部价士堂科学教师培养课释中i}识教育课程学?
研究其课程计划,分别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笔者所研究台湾7 所大学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其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如图3所示,除屏东教育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两所学校外,其它学校都在18%以上,7所大学的平均比例达到了21.33%,可见台湾科学教师培养中对通识教育较为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构成如图4所示,都由两部分构成:普通课程和“通识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通识课程”是台湾教育界对“知识类通识教育课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笔者研究的10所大学中,我国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公共课学分占据总学分比例如图 6 所示,绝大多数都在 30%以上,平均比例达到 35.14%,与美国的平均36.28%和台湾的21.33%相比,已属不低,但公共课内部结构还欠合理,导致了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较为缺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 程祖德. 航海教育研究. 2005(02)
[2]我国科学课程教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王红柳,张迎春,刘明. 教育探索. 2005(06)
[3]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对理工大学课程设置的启示[J]. 张喜梅,张雪菲. 中国冶金教育. 2005(02)
[4]综合理科教育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J]. 黄隐华,陈绍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04)
[5]国际经验对建构中国教师教育新体系的启示[J]. 孟繁胜,张贵新. 外国教育研究. 2005(02)
[6]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J]. 黄瓅,杨智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9)
[7]论教师专业化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 曲铁华,马艳芬. 教育科学. 2004(04)
[8]师范院校开设通识性跨学科课程的探讨[J]. 彭蜀晋.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4)
[9]关于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设计的思考[J]. 林长春,梁国明,孙宇阳,李安平,李晴. 高等理科教育. 2004(03)
[10]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 刘少雪. 比较教育研究. 2004(04)
本文编号:3379364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羊n部价士堂科学教师培养课释中i}识教育课程学?
研究其课程计划,分别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笔者所研究台湾7 所大学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其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如图3所示,除屏东教育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两所学校外,其它学校都在18%以上,7所大学的平均比例达到了21.33%,可见台湾科学教师培养中对通识教育较为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构成如图4所示,都由两部分构成:普通课程和“通识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通识课程”是台湾教育界对“知识类通识教育课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笔者研究的10所大学中,我国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公共课学分占据总学分比例如图 6 所示,绝大多数都在 30%以上,平均比例达到 35.14%,与美国的平均36.28%和台湾的21.33%相比,已属不低,但公共课内部结构还欠合理,导致了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较为缺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 程祖德. 航海教育研究. 2005(02)
[2]我国科学课程教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王红柳,张迎春,刘明. 教育探索. 2005(06)
[3]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对理工大学课程设置的启示[J]. 张喜梅,张雪菲. 中国冶金教育. 2005(02)
[4]综合理科教育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J]. 黄隐华,陈绍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04)
[5]国际经验对建构中国教师教育新体系的启示[J]. 孟繁胜,张贵新. 外国教育研究. 2005(02)
[6]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J]. 黄瓅,杨智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9)
[7]论教师专业化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 曲铁华,马艳芬. 教育科学. 2004(04)
[8]师范院校开设通识性跨学科课程的探讨[J]. 彭蜀晋.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4)
[9]关于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设计的思考[J]. 林长春,梁国明,孙宇阳,李安平,李晴. 高等理科教育. 2004(03)
[10]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 刘少雪. 比较教育研究. 2004(04)
本文编号:3379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379364.html